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盛夏时节“双抢”忙。在新会区双水镇的文发农场里,农机穿梭轰鸣,收割机吞下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插秧机紧随其后,在平整的水田里播下新绿,还有田边加工厂内烘干设备日夜不息吞吐着湿漉漉的谷粒。收割、插秧、烘干、打包,水稻种收环节无缝衔接,时间与效率在机械臂膀下被重新定义。
这是一条由现代化农机装备主导开展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链,也是一场由“90后”新农人张永发掀起的稻田“智慧革命”——用机械替代人力,用AI与大数据监测“四情”(虫情、苗情、墒情、灾情),让农业管理从“看天吃饭”的经验主义走向“可预测可防治”的数据驱动。2020年,他以全程机械化耕种模式种下袁隆平科研团队的“Y两优902”,创下全国双季稻亩产1404公斤的纪录。
从50亩到1300亩,从人工插秧到智慧农业,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广东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广东省十大杰出高素质精勤农民”,张永发用15年时间证明:“农业不是‘没出路’,而是‘没找对路’,要主动拥抱科技,做‘会用机器’的新农人。”
返乡创业15年,“90后”新农人张永发主动拥抱机械化,在新会稻田间掀起一场“智慧革命”。受访者供图
返乡创业15年,“90后”新农人张永发主动拥抱机械化,在新会稻田间掀起一场“智慧革命”。受访者供图
“农业的未来在机械化、智能化”
张永发的返乡务农之路始于2010年。那年8月农忙时节,他替父亲前往参加华南农业大学举行的农业技术培训,第一次接触到机械化种植理念。“当时华南农业大学老师展示的插秧机、收割机等设备,让我意识到传统农业靠人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早已过时,现代农业完全可以用科技提效提质。”一次培训,在张永发心中埋下了“用技术改变农业”的种子。
看着家中日渐苍老的父母,张永发决定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机遇,带着机械化种植的理念回到了家乡,接过家中那50亩水稻田。带着外出打工积累的资金,靠着从培训中习得的农机知识,他给家里买了第一台机械化设备——行走式插秧机,在2011年筹建了双水镇文发农业种植场,正式开启了“用机械替代人力”的创业之路。
自动插秧机、无人植保机、自动收割机,50亩、160亩、周边农田全覆盖,张永发以农场示范种植为平台,全面推广和实施水稻田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稻草回田、冬种蔬菜综合提升地力技术等。2017年,“新会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基地”在农场设立,更多优质水稻新品种被引种示范。
在文发农场,张永发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受访者供图
在文发农场,张永发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受访者供图
3年后,袁隆平团队也看中了文发农场的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优势,将3个超级稻品种放在文发农场试验种植,当年便打破了水稻全国最高亩产纪录。同年,文发农场获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科技合作基地,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省内唯一的家庭农场式科技合作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市区种植10万亩以上。
机械的使用、科技的投入,让张永发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他更加坚定了发展智慧农业的心:“农业的未来在机械化、智能化——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天能喷400亩地,相当于10多个工人的工作量;一套智慧监测系统能提前预警病虫害,减少损失超30%。”
他说,当前最想做的事情便是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在新会打造一个智慧无人农场,实现数字化监测、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的操作全流程自动化,“如今,文发农场有2台旋耕机、2台拖拉机、1条育秧生产线、2台无人插秧机、3架植保无人机、1套水稻墒情智能监控系统、一套碾米机、360吨储存仓……建设智慧无人农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培育一个青年,带动一方产业”
在追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张永发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除了在种植技术上取得突破,他还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建造了水稻烘干中心和大米加工厂,实现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运营;组建了电商团队,孵化了几个“三农”达人IP,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以前,我们种稻谷卖给粮商,价格低还不稳定。现在,我们自己加工成精装大米,单价从2元/斤提升至5元/斤,利润翻了一番。”如今,张永发的“双水文发”大米品牌已经小有名气,产品不仅在当地市场受到欢迎,还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早造水稻种植,得益于良种、良法、良态的示范推广,文发农场的合作农户均收获了高达1000斤/亩的水稻产量。“我们今年的水稻湿谷收购价也涨到1.3元一斤,较之往年高了0.15元到0.2元,创下历史新高,合作农户平均每亩至少增收150元。”张永发细细算了一笔账。据了解,文发农场现今累计有38000亩合作农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开展社会化服务。
“除了自家的工厂品牌,每年还会有不少米厂前来预订采购,需求高、价格好,农民种田有出路!”他自豪地说。
得益于良种、良法、良态的示范推广,文发农场的合作农户种出的稻谷得到周边米厂预定抢购。受访者供图
得益于良种、良法、良态的示范推广,文发农场的合作农户种出的稻谷得到周边米厂预定抢购。受访者供图
张永发深知,农业的未来不仅在于提高产量,更在于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让农业成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新兴产业。于是,他计划打造稻田农文旅项目和青少年教育体验基地,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
“我希望通过机械化耕作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农业并非只是面朝黄土的辛苦劳作,它同样可以充满科技感和趣味性。这样一来,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他满怀期待。近3年来,张永发每年接待青少年农工体验达到300人,还经常走进大学、幼儿园,分享和推广农业知识,激发更多人对农业的兴趣和热爱。
张永发希望通过开展机械化耕作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受访者供图
张永发希望通过开展机械化耕作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受访者供图
如今,已经在新农人“朋友圈”闯出名气的张永发有了更大胆的想法:组建一个大湾区农业青年合作社,共享资源经验,帮助更多回乡创业的青年找准发展之路,“我希望能以合作社为平台,发掘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让青年们回到家乡后,能学会、有钱赚、无风险,实现‘培育一个青年,带动一方产业’的目标。”
“大湾区有很好的政策环境和‘百千万工程’的支持,我会抓住机遇,把青年农场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价值。”他对未来满怀憧憬。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千万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吴中垚 梁凌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