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镇的“第二曲线”何在?长安“百千万工程”实践启示录

作者 何明强;邓浩 2025-10-16 14:08
01:03

千亿镇的“第二曲线”何在?长安“百千万工程”实践启示录 

波光粼粼的茅洲河畔,白鹭翩飞,绿道蜿蜒。这条曾被戏称为“墨汁河”的河道,如今已蝶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更成为东莞长安镇从“村村点火”到“智造强镇”转型的鲜活注脚。

10月13日至14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长安举行,南方+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实施近三年来,这个面积不足80平方公里的岭南小镇,正以“二次创业”的姿态探索镇域经济“第二曲线”的破局之道。

三年奋进,三大跃升。站在千亿新起点上,长安镇的“二次创业”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质量、效益、动能的全面升级。

从宇瞳光学的高精尖镜头,到茅洲河畔的生态廊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正成为这座工业重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条“第二曲线”的探索之路,不仅关乎长安自身,更将为广东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安样本”。

二次创业:产业跃升背后的逻辑

长安镇的“千亿答卷”含金量十足——以占东莞全市3.3%的土地,贡献8.5%的GDP,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形成“2000亿级电子信息+500亿级五金模具”的产业双引擎。全球每8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产自长安,OPPO、vivo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的完整产业链,让“长安制造”成为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重要支点。

“1050.7亿的GDP,含金量很高。”长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莫伟坦言,相比“百千万工程”实施之初,近三年来,长安市场主体增长了19.8%。

2024年,长安镇GDP突破1000亿元,成为东莞首个、全省第三个“千亿镇”,在全国镇域经济中排名第六。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镇16.9万家市场主体、4.4万家工业企业的蓬勃生机。

如今的长安,已从粗放的乡村工业模式,跃升为现代化产业集聚高地。长安始终坚持“制造业立镇”,形成了“2000亿级电子信息+500亿级五金模具”的产业双引擎。2024年,全镇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2326.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76.5%;机械五金模具产业则涌现出捷荣、祥鑫、胜蓝等龙头企业,拥有5个专业市场、超1600家生产企业,年交易额超160亿元。政企合力之下,长安每年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发展。

但长安的清醒在于,他们深知“二次创业”迫在眉睫。莫伟直言:“千亿不是终点,而是新赛道的起点。”

在长安镇的产业版图中,“2+3”特色产业体系已清晰浮现——除了“电子信息+五金模具”双引擎,还有以宇瞳光学为代表的智能视觉、新能源汽车配套、电子大健康三大百亿级新兴产业。这种“老树发新芽”的产业升级路径,既稳固了传统优势,又培育了新质生产力。

在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平稳运转,高精度光学镜头从加工到检测一气呵成。“我们主打高附加值产品,凭借全流程核心技术,成功将1毫米级高精度成像器件从图纸变为现实。” 宇瞳光学研发中心总经理李赞介绍。

这家全球视频监控镜头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第一的企业,正是长安镇优质产业生态培育出的生动缩影。

长安镇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长安这片创新热土,正依托OPPO、vivo、宇瞳光学等龙头企业,持续向高精尖领域突进。

长安的“二次创业”,源于对产业的清醒认知与前瞻布局,也与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同频共振。

在厦岗社区,新华智造产业中心一期项目已正式开工,计划投资14.5亿元、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将重点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招商。

不难看出,在产业发展方面,长安镇正聚焦AI手机、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规划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全力推动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向向更高发展目标迈进。

镇村融合:城乡共生的乘数效应

站在茅洲河亲水平台上,只见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在此之前,这条河曾经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被人称为“墨汁河”。

“以前如果站在这里五分钟会痛苦五个小时。”长安镇副镇长江耀举给出形象的比喻。经过多年整治,茅洲河水质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至Ⅲ类,实现了涅槃重生。

生态的改善,最直接收益的是长安镇新民社区的居民。在新民社区住了13年的冯丽敏感慨道:“以前经过时一路都要捂住鼻子,现在水清了,树多了,我们都会经常过来散步,新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居住生活。”

茅洲河治理为新民社区发展带来了契机。在长安镇的支持下,自2020年起,新民社区每年拿出总收入的20%投入环境提升,通过整治改造等举措,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空间。

环境改善直接推动发展提质,2024年新民社区村组两级总资产达6.83亿元,较2022年增长12.91%,经营总收入1.16亿元,实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

不仅如此,长安镇还以茅洲河治理为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引进长江超声、艾尔玛科技、日信高科等优质企业。同时,新民社区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社区,成为长安镇城乡共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新民社区的实践证明,长安的“第二曲线”,不仅藏在产业里,更蕴含在镇村协同的治理创新中。村社区一直是东莞发展的基本盘,承载了近70%的企业和人口。

长安创新构建“33526”工作体系,推动形成经济强、环境美、社会稳、民生优、融合度高的发展格局。同时,镇级投入8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园、推进城中村改造。

在乌沙社区,蔡屋经济社率先以集体名义,将原时富广场改造为裕鑫研发中心。这是长安首个村集体自行改造的“工改工”项目,已成为集M0、产业、居住、配套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区。项目已于2025年7月整体交付,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预计每年为社区带来数千万元增收。

资金循环也在不断激活村社动力。东莞开展支持村(社区)回购土地、增持物业行动,已建立意向资金规模近百亿元的项目储备库。其中,长安镇已有社区“尝鲜”,回购物业,实现了投资的增值。

面对高达72%的土地开发强度,长安以“绣花功夫”破解空间瓶颈。  长安镇通过“工改工”等手段,推动产业空间重塑。知荣・天工智谷项目通过对旧厂房的改造,乌沙裕鑫研发中心、新安工业园西部及茅洲河现代化产业园区等项目,拓展了全新发展空间。

长安镇社区集体资产随之水涨船高,2024年,长安各个社区净资产超过224亿元,增长12% 以上。

人才红利:增长背后的竞争密码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长安镇深谙此道,全力构建既有新质生产力又有新质生活力的城市生态。

长安的深层竞争力,在于构建了支撑“第二曲线”的生态系统——人才、制度的机制创新,此举与东莞市“抓产业必须抓人才”的改革导向不谋而合。

莫伟透露,长安实际管理人口超120万,其中人才总量近27万,高层次人才超2万。去年建成的人才服务中心,已成为“引才留才”的磁石。

近年来,通过“百名博士长安行”等活动,长安推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人才对接,与东莞市“抓产业必须抓人才”的改革导向高度契合。

教育是人才生态的根基。总投资12亿元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是长安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校长尹军成说,学校坚持“无体育,不华附”,并开创了“分层走班,动态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践行因材施教。

这所汇聚了“华附基因、东莞品质、长安特色”的学校,正是长安镇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的缩影。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长安镇着力构建百万人口与高层次人才均质共享的新质生活,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留用”。

生态治理更是长安的“绿色密码”,长安建成超80公里绿道,让在长安生活的人群能在绿道中感受“满城山水画、处处皆风景、步步有诗意”的城市之美。

“长安镇正全力唱响 ‘长爱才,安心来’” 人才品牌。”莫伟表示,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下、过得好”

不难发现, 长安镇的“第二曲线”不在别处,正藏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生态价值转化与人才汇聚的协同发展之中。

采写:南方+记者 何明强

摄影/视频:邓浩

策划:靳延明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