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6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双百行动”团队赴湛江市霞山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傩舞”教师培训与校园推广活动。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湛江傩舞源自远古祭祀仪式,承载着岭南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然而目前面临传承断层与受众老化的挑战。
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该校将非遗传承纳入“双百行动”,依托艺术教育专业优势,由艺术教育学院舞蹈教育系主任姜莹、艺术教育系主任石钧尹带领团队,历时一年研发《校园傩面舞》教材,推动非遗在校园中“活”起来。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构建“守护—星芒—交响”三段式教学体系
《校园傩面舞》教材突破传统模仿模式,构建“守护—星芒—交响”三段进阶教学路径,实现从文化认知到艺术表达、从传统根基到现代创新的转化。
“守护”阶段为基础训练,聚焦传统傩舞的身体复刻,通过低桩磐姿、拧倾探身等典型舞姿,训练手位、手型与静态造型,让学生掌握驱、挡、请、祈等手势寓意,塑造傩舞雄浑狞厉的原始力量与仪式感,在身体记忆中内化其文化基因。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星芒”阶段注重舞台化转译与空间叙事,从静态动作延伸至脚下步伐与调度训练,通过碎踏、颤跳、穿梭流线等动态组合与队形聚散开合,培养学生将内在情感外化为舞台形象,赋予傩舞现代审美光彩。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交响”阶段打破传统边界,融入街舞肌肉震动、Hip-Hop节奏切分等现代元素,结合电子音乐节奏,在傩舞造型中注入街舞的爆发力与松弛感,形成传统与现代身体语汇的创造性融合,生成全新身体美学,回应青少年个性表达与文化创新的需求。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开展“教师+学生”精准培训与普及体验
本次活动采用“教师专业培训+学生普及体验”双轨并行模式,构建点面结合的非遗传承机制。
教师培训面向霞山区50名中小学艺术教师,开展为期三天的系统课程,涵盖傩舞历史文化、基本动作规范、非遗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通过理论讲授、示范教学与实践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的非遗传承教学能力。
校园推广环节则深入三所小学,为三百多名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傩舞体验课。孩子们在鼓点中模仿傩舞动作,于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实现非遗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传播。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推动非遗从技艺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持续发展
本次活动的效益不局限于教学互动,更在文化、教育与社会层面构建起多元持续的价值体系。《校园傩面舞》通过完整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将非遗传承从“技艺传授”升级为“素养培育”,以现代舞蹈教学理念推动傩舞与现代审美对接,实现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的转化。
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也为更大范围的非遗传承提供了样本。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双百行动”,推动优质美育资源持续输入霞山,通过定期浸润活动、教师双向交流与教材体系完善,建立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从乡土祭祀到校园美育,从民间技艺到课程体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借助“双百行动”平台,让千年傩舞在青春校园中重焕生机,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实践范例。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南方+记者 林日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