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梅州工商联“百千万工程”推进会如何让民企力量从“分散”走向“聚合”?

作者 黄培强 2025-09-05 20:55

9月4日,梅州市工商联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在蕉岭县召开。这场集政策传达、经验交流、项目签约于一体的大会,既是对梅州民营经济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成果的总结,更勾勒出政企协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清晰路径。

在“百千万工程”迈向“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梅州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着力凝聚工商联系统与民营企业家的智慧力量,进一步推动民企力量从“分散”走向“聚合”,为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工商联架起“连心桥” 

成为政企联动的“粘合剂”

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梅州市工商联在民营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中具有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

从会议通报的数据来看,全市工商联系统累计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消费帮扶9011.6万元、公益捐资8671.85万元、投资项目55.21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工商联精准对接供需、搭建合作平台的扎实行动,是民营企业有为的最好见证。

此次推进会更创新推出《关于动员梅州市工商联执常委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通过执常委企业与镇村结对共建签约、为优秀企业和商会授牌等举措,将分散的民营力量整合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集团军”。同时,会议提出的“优化服务保障,搭建实践平台”要求,明确依托世界客商大会等载体培育特色产业项目,符合梅州实际情况,又为企业参与工程提供了可落地、能见效的路径,充分彰显了工商联“穿针引线”的服务效能。

民营企业扛起“新担当” 

激活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会议指出,“百千万工程”是梅州企业拓展空间的“新蓝海”、履行责任的“主阵地”、提升竞争力的“练兵场”,这一论断精准点明了民营经济与“百千万工程”推进的共生关系。

从会议交流发言来看,广东塔牌集团、广东佳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蕉岭、平远、丰顺县工商联的实践,为这一论断提供了生动注脚。

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发出助力“梅”好时光系列活动共推梅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倡议书,倡议将民营资本引入文旅产业,既契合梅州“生态屏障”的定位,又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赛道。

毋庸置疑,这种“企业发展与地方振兴双赢”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帮扶的“输血”思维,构建起“造血式”发展的长效机制,让民营企业从工程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力军”,为梅州县域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协同联动织密“合力网” 

筑牢目标实现的“保障线”

“百千万工程”是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全社会协同发力。此次推进会的一大亮点,在于构建起“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商会助力、镇村受益”的闭环体系。

会议提出的“深化协同联动”与“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导考核”要求形成呼应,前者侧重“聚合力”,后者侧重“保落实”,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部署落实,强化部门协作、政企沟通与资源整合,确保各项部署不悬空、不走样。

会前,与会人员还前往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梅州市真庄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华鸿生物健康有限公司、三圳镇客家农夫生态园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及项目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将“纸上部署”与“一线实践”相结合,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企业参与更有方向。

综合来看,“顶层设计+基层探索”“会议部署+实地调研”的推进模式,有效避免了“单打独斗”的短板,为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筑牢了制度保障。

当前,梅州正处于苏区振兴、融湾发展的关键阶段,“百千万工程”既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金钥匙”,也是民营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从消费帮扶到产业投资,从公益捐资到文旅深耕,梅州民营企业并不是振兴发展中的“配角”,未来,只要广大民营企业持续发挥主体优势,以产业链延伸带动镇村发展,以创新动能赋能特色产业,再加上工商联的纽带联结、政府的服务保障,定能在梅州“百千万工程”实践中交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异答卷,让民营经济的活力与苏区振兴的脉动同频共振,让这片土地焕发更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南方+记者 黄培强

编辑 叶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