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数智莞师”建设,这场莞邑良师沙龙共探AI教育新范式

教育莞家 2025-09-20 10:09

01:01

助力“数智莞师”建设,这场莞邑良师沙龙共探AI教育新范式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打通数字赋能教学从培训到实际应用?如何将“数字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教学创新的新动能......9月18日下午,第143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活动在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报告厅举行。

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和赋能教师发展,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数智莞师’”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主题访谈”的形式,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引领指导作用,助力“数智莞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政策赋能+平台助力,构建“数智”新生态

当前,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教育。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省教育厅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行动方案》。

在近期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中,东莞将人工智能列为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打造三个人工智能教育高地,培育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项目学校,推进以智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助研等场景创新应用,培养10位人工智能领航名师、100位人工智能应用先锋导师、1000位人工智能应用种子教师,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

袁锦昀致辞。

袁锦昀致辞。

“据我了解,东莞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对大家表示祝贺!”现场,巴西科学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袁锦昀肯定了东莞市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平衡,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培养各种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形成新的教育体系。

魏小锐带来精彩微讲座。

魏小锐带来精彩微讲座。

随后,东莞理工学院高级实验师魏小锐以《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为题带来精彩微讲座。在他看来,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存在课程定位与体系不完善、教学与评价方式陈旧、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学生个性化支持不足等痛点,而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则具备课程体系系统性、教学资源丰富、项目驱动等优势,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让每一位师生都能轻松接触和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魏小锐演示莞育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丰富功能。

魏小锐演示莞育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丰富功能。

通过摄像头检测人脸的位置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人手关键节点、对常见水果进行分类,通过实时捕捉人体肢体动作,精准驱动电脑中的虚拟人物......微讲座中,魏小锐演示了莞育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丰富功能,该平台通过融合多样化AI应用场景,打造系统化、渐进式课程体系。平台操作简便直观,很快便吸引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力。“希望接下来能有机会和各所学校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一起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魏小锐说道。

聚焦四大话题,共探AI教育实施新路径

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加速融入教育现代化进程,成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各类现实问题逐步显现。当天,活动设置了主题访谈环节,邀请嘉宾上台,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展开对话,既聚焦国家战略任务,也关注一线教师和课堂实践。

话题一:人工智能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背景下,如何把已有的探索升级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真正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字化部部长王征表示,需要把“点状探索”升级为“系统育人”,探索一种“水涨船高”的人才梯队培养路径。一是建设体系化课程,通过课程梯队来推动人才梯队形成;二是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的教学与应用不仅仅是信息科技、科学学科老师的事情,而是可以和语文、数学、物理、艺术、体育等学科融合应用;三是生态支撑,通过实验室和研学基地建设、科技竞赛和成果展示,形成“学-赛-研-创”一体的生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创新土壤。

王征。

王征。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技术与综合实践科组长李勃现场分享了所在学校的做法及探索。课程方面,学校构建了“双轨并行、三级进阶”贯通式课程体系,包括AI+X、X+AI双轨课程;学科融合方面,从简单使用到深化实践,如在课前使用Mind Mate思维教学智能体,精准进行学习前测,课中使用AI助教,回答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关注高阶思维培养,课后使用AI个性化作业系统,为每个学生推送专属练习;创新实践方面,搭建实践平台,将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引入测试体系,形成校赛、市赛、国赛的选拔机制,每一个专项都由专门竞赛教练来负责。

话题二:破解教师数字素养“实践断层”

教育部7月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还是停留在“培训听过、工具用过”,真正落实到课堂时出现了“断层”。该如何打通从培训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对此,魏小锐坦言,首先要构建系统化的培训和应用支持,包括制定持续化的测评体系,优化培训内容模式,在不同学科、地区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其次,要加强硬件设施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实践资源,让培训内容落地提供“土壤”。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知识激励机制,与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将科研资源引入到学校当中。

陈爱华。

陈爱华。

针对教师数字素养“实践断层”这一问题,大朗镇黄草朗小学校长陈爱华分享了他们学校的做法。在她看来,首先要理解“变”与“不变”,“变”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借助新工具让孩子们提高学习兴趣,“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孩子的成长规律及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在实践过程当中要依据“变”与“不变”的思维方式来带动教学变革。

话题三:数字压力与数字新动能

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进程中,许多老师能够熟练运用AI技术,但也有部分老师面临“数字压力”,甚至产生焦虑。那么,如何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教学创新的新动能?

王征就这个问题与现场的老师们分享了他的思考。一是“凡墙皆是门”,压力不是绊脚石,而是价值和方向,提醒我们必须迈出下一步;二是加入成长共同体,老师之间可以“抱团取暖”“教学相长”,学校则可以尝试建立信息化协作的工作体系,遇到技术问题可以协同解决;三是掌握数字化学习方式,习惯于利用数字资源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练功很重要,因为技术会产生千变万化的组合,因此练功更加重要。

魏小锐。

魏小锐。

魏小锐直言,缓解老师的“数字压力”,首先要先将技术用起来,然后再转向主动探索,逐步前行;其次是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问题来选择AI工具,让AI技术为老师“减负”而不是“增压”;最后是成果激励,推动老师在AI的辅助下完成教学评价、专业发展等,让老师发自内心地愿意使用新技术。

话题四:AI+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与成效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会产生哪些新的可能?对此,陈爱华、李勃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做法。

“当跨学科教学遇上人工智能,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融合产生新的教学生态。”陈爱华分享道,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校以真实问题为引擎,以AI为创新杠杆,创设出新的教学模式。她以学校毛织课为例,“AI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新的课堂设计,让人工智能与美术、语文等学科相融合,帮助同学们成为文化产品的设计师。”

李勃。

李勃。

在李勃看来,在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AI扮演了这些角色:一是认知伙伴,AI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创造和反思;二是连接器,在不同学科、不同资源库之间实现连接。例如在学校的“未来城市规划师”项目中,地理、信息、数学三门学科融合,学生需要利用AI规划一个宜居、可持续、高效的未来城市。“AI提供所有基础智能决策,同学们则像专家一样去思考、理解系统思维并权衡利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项目成果,而是思维分析能力的锻炼。”

撰文:黎晗 黄婷

图片/视频:吴松琦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