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共生——竹木装置艺术展》:自然与人文的诗意交响

作者 唐楚生 2025-05-11 11:57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揭阳主会场活动中,一场名为《竹木共生》的竹木装置艺术展成为揭阳市博物馆的焦点。

展览以竹与木为媒介,通过多组大型装置作品,探讨自然生态的共生法则与人类文明的深层联结,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中,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竹木共生

竹木共生

展览以“竹木共生”为核心,借竹之“柔韧生长”与木之“沉稳积淀”,诠释自然界动态平衡的智慧。策展人吴锐亮介绍:“竹是生命的跃动,木是时间的刻度;竹的瞬息万变与木的永恒守望,共同编织出生态系统的诗性逻辑。”这一理念贯穿于所有作品,既是对东方传统生态观的致敬,亦是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叩问。

吴锐亮简介

吴锐亮简介

步入竹木共生装置展的展厅,映入眼帘的是装置《青筠系木》。只见树根的虬结肌理与鲜嫩竹枝的轻盈线条在空中交织,扇动着翅膀的竹编蜻蜓、矫健生动的竹编蚱蜢等昆虫穿插其中。光影透过竹隙投射于白墙,形成晨雾般的朦胧质感,仿佛走进一片竹林之间,现场的轻音乐也化作鸟鸣与风声。

《青筠系木》

《青筠系木》

竹编昆虫

竹编昆虫

拍照记录装置亮点

拍照记录装置亮点

现场,观众穿行其间,影子被竹枝切割成斑驳光影,人与装置的互动成为生态叙事的动态注解。

以装置影子为景

以装置影子为景

在民俗文化装置《竞渡》《鱼化龙》中,垂挂的木雕作品以传统龙舟与“鱼化龙”传说为母题,展现国家非遗潮州木雕项目揭阳市传承人吴锐亮对木作的极致运用。《竞渡》中,以传统龙舟为载体,1:1还原缩小的龙舟龙头昂首破浪,船身以流畅刀法刻画出水流纹路,暗合“水能载舟”的东方哲学;《鱼化龙》以传统“鱼跃龙门”的意象为基底,通过木雕艺术将“化龙”瞬间凝固,从具象到升华,从鱼化为龙的渐变,见证生命突破桎梏的壮美历程。

《竞渡》

《竞渡》

观“龙舟赛”

观“龙舟赛”

《鱼化龙》

《鱼化龙》

《筠篁匣》《澜》与《栖红·年轮》是乡愁与生命的诗性表达。吴锐亮介绍,垂挂竹编装置《筠篁匣》以镂空结构,以充满在地文化的物品,触发观者对乡土记忆的共情。悬垂的《澜》则以纸质结构微微颤动隐喻着流动的水。作品邀请观者以冲浪者的姿态欣赏人生的波澜——每个下沉都是新起跳的准备,每次涌动都积蓄着向上的能量。《栖红·年轮》则改变了传统潮州木雕的陈列方式,赋予静态装置动态之美。

策展人吴锐亮。

策展人吴锐亮。

《筠篁匣》

《筠篁匣》

《澜》

《澜》

《栖红·年轮》

《栖红·年轮》

《太湖石》与《八方来财》融合了天工与人巧的哲学思辨。

《太湖石》

《太湖石》

《八方来财》

《八方来财》

竹编太湖石以疏密交织的网格模拟太湖石“瘦皱漏透”之美,竹丝的柔韧与太湖石的坚硬形成张力,诠释“天人合一”理念。此外,《八方来财》主体木雕螃蟹有着“八条腿”,其中“八”谐音“发”、“蟹”谐音“谐”,承载了民间的吉祥符号。

展厅内,观众或在《青筠系木》前以竹影为镜自拍,或驻足于《栖红·年轮》前凝视光影流转,孩童穿梭于《鱼化龙》装置间模仿游龙姿态。一位观展者感慨:“这些作品让我想到城市中的钢筋森林——我们是否也能像竹木共生一样,找到科技与自然的平衡点。”

策展人吴锐亮表示:“竹木的生长从不追求完美——竹有节、木有裂,但正是这些‘缺陷’成就了生命的真实。”展览试图打破“精致即永恒”的审美定式,通过竹木的自然属性与人工介入的痕迹,揭示“破坏与修复同频”的生态本质。

据悉,本次《竹木共生——竹木装置艺术展》将持续至8月30日(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观众可至揭阳市博物馆免费观展。

撰文:唐楚生 张冰纯 张加欣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