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塱照:一条岭南古村的焕新之路

作者 周甫琦;钟冠婷 2025-05-14 12:19

这些天,黄智云手机里的搜索引擎几乎都是关于威尼斯的问题。作为塱头村党总支部书记,他十分关心这座岭南古村以“全球乡村改造项目入选案例”,登上了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舞台。

这是这项被誉为“建筑界奥林匹克”的国际文化盛事自创办以来,迎来的第一个以“乡建+实践”完整体入选主题馆的中国乡村振兴项目。

塱头村始建于南宋时期,是广州唯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珠三角地区罕见的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近年来展开了一场活化改造的蝶变“实验”。

8000公里,是广州到威尼斯的距离;700年,是塱头村的岁月时光。从南宋走来的塱头村,用耕读传家的文脉滋养出中国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样本,与世界文明撞了个满怀。置身其中,在这里的建筑、文化和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百年古村春阳塱照的美好故事。

开门的古建筑

立夏过后,塱头村的荷花逐渐盛开。池塘边,一排祠堂书室次第向后延展,200多座古民居星罗棋布,17条巷道纵横交错,古老的建筑群讲述着不同时代的漫长变迁。

“第一次去就被塱头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打动了,当时就愿意为保护这个美丽的村落出力。”如此罕见且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给非常建筑创始人、国际知名建筑师张永和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在三年前,这些古建筑几乎都处于关闭状态。随着村民们陆续搬到新村,塱头古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空心村”的现象,一些老屋成了危房,很多院落的野草常年长到一人多高。

68岁的黄泽贤,出生在一座200多年历史的青砖古屋里,是土生土长的塱头村村民。当回忆拆古宅建新房的细节,他会满脸遗憾地叹息一句:“那个年代,大家没有古村保护的意识。”

在黄泽贤的记忆里,塱头村的古建筑本应更完整,但因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很多古建筑先后消失在眼前。如保护古村百年的青砖围墙,如今只剩下了不足10米长的残垣;村口处的3座古庙和一座花岗岩牌坊,见证过塱头村往昔的兴盛,已完全没了踪迹。

2021年9月,塱头村迎来了一个新契机。广州市花都区政府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签订了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目标是:文化引领,公益赋能,助力古村新生。

“一开始,大部分村民还是抱有怀疑态度,这么大的企业过来改造,古村会不会改没了?”黄智云参与了古村改造的全过程,令他意外的是,当时村里提出“不能大拆大建,保护性开发”的要求改造方都答应了。“村民们紧盯着规划方案,村委会则派人全程监督施工。”

在张永和看来,改造的难度在于不能大拆大建,要把老屋修缮回原来的样子,破损的要加固,倾斜的要扶正,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肌理、颜色、格局、外观。

黄泽贤不懂得“保护性开发”的大道理,但他切身感受到了记忆的留存。他指着民宿餐厅“和春宴”池塘边的一棵大榕树说:“这棵树是村里最大的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经常坐在树下钓鱼。”建设“和春宴”时,设计师将这棵古树视为景观背景,设计了大号的透明落地窗,以留住村民的共同记忆。

在古民居开发的过程中,同样遵循着不改变原有格局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造,让房屋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为了让更年轻的村民了解到过去的建筑风貌,古村还原原本本保留下来了一座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间两廊建筑——积墨楼,引入基于当地文化的展览。

精品民宿项目“和春住”,21座独栋乡居院落全部改建自古村旧屋,结合当地建筑特色和居民生活实景,采用了当代原生态设计,使其巧妙融入了塱头古村的建筑群中,民宿内部又借助三间两廊的布局,传达出岭南传统民居的独特韵味。

从祠堂到民居,再到书室,“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逐步打开了大门,村里的文化社团有了活动场地,外面的商业形态纷至沓来,古村活化水到渠成。

新兴的文化味

在塱头村的西边,有座经纬阁,门楼上是一副石刻的门额,写着四个大字:太阳永照,里面铭刻着历代乡贤。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塱头村世代相承的良好家风,历史上这里有40多人考取过功名,素有“书香科甲村”的美誉。

正是出于对塱头村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项目在活化利用历史空间之外,还引入了新的文化作品。

塱头村春阳台艺文中心(下称“春阳台”)是第一个作品。这座从古老荷塘上“长”出来的现代艺文中心,乡村特色和现代气息汇成一体。

曾经,村里处处见书院,处处闻书声,处处飘书香。春阳台延续了塱头村深厚的人文底蕴,内设多种功能的文化活动空间,如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与艺博活化等,为古村的多元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场所。

读一本书、看一场展、赏一座村。走进春阳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与现代建筑风格交相辉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陈列近三万册图书,构建了一个书山有径书香氤氲的世界。各式的文化展览和特色活动,还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读书人,关心他们如何活着、活得好、活出意义。

根植于岭南传统文化之上的潮流,同样引来了最现代的国际目光。

去年9月,著名雕塑家贾科梅蒂的79件雕塑原作,在春阳台齐聚一堂。当观众穿梭于塱头古村的狭窄巷弄时,还会意外邂逅多个以其雕塑代表作为原型的户外装置。这场为塱头“量身定做”的特展,旨在为观众提供一种对话东西、沟通古今的艺术观赏体验。

“这些都是村里以前没有的,好久没有这么浓的文化味了。”前两年退休后的村民黄少文担任了塱头曲艺社社长,在他印象里,村里最热闹的文化活动就是元宵投灯、中秋烧禾楼,平时就是唱唱戏、念念诗。“现在这些活动让村里的耕读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文化力量的感召下,黄少文正着手重新编写近代塱头村的村史和族谱。“当看到春阳台里中国读书人的文化故事和价值认同后,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塱头村的历史记录下来,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里的组成部分,真切地看到普通人的耕读传家。”

如今,在村里的荷塘旁,村史馆也已经修建起来。这里能听“黄伯”讲村史,他们是村里的老人,用自己的讲述带领大家走进塱头的历史生命。挥舞了40余年砌砖刀的黄泽贤就是其中一员,他晚年丢掉工具,换上白色衬衣,从一名泥水工变成了古村保护的宣传员。“把每个人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塱头村的文化传承。”

新的潮流也勾勒出塱头人的价值观。在积墨楼古建筑群里,举办着主题为“太阳永照:塱头人家的安居与乐业”的展览。展览按照“安其身”“安其心”“安于常”三个主题,在各个院落里陈列着塱头古村的老物件和历史照片,还原数百年以来塱头人的日常生活。

屋内是耕读生活的见证,屋外是现代文脉的传承,两者构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关系,共同呈现出700余年历史文化的丰沛生命力。

回来的年轻人

上个月,黄杰强从广州一家新能源车企辞职,回到了塱头村补选为村委委员。“我是被智云哥邀请回乡的,在他介绍之下,感受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看到了村里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内心充满希望。”

5年前,黄智云看着自己家乡逐渐破败,心中的乡愁难以释怀。“能回来参与家乡的振兴,让我感觉更有意义。”了解到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后,黄智云认为这是重振塱头的绝佳机遇,他选择了回来。

起初,村里有超过六成的村民都是非年轻劳动力,随着项目的全面开展,也为当地带来新的机会。黄智云说,项目吸纳了不少本地“带娃一族”就业,使得他们可以在照顾家人之余,通过劳动创造收入。“村里路通了,环境美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纷纷来打听消息,计划返乡就业、创业。”

“外面的人都被古村吸引而来,作为村里人更应该要回来。”黄智云亲眼见证着古村活化项目从0到1的诞生,全新的运营理念和模式,让他对家乡发展抱有期待,更充满信心。他知道,那是塱头村的新未来。

作为项目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邵甬一直抱持这样一个理念:“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一种“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是“老树发新枝”的生长,而不是简单的“改弦更张”或者“另起炉灶”。村民还是塱头的主人,但是塱头的文化却在不断丰富中。因此要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既是塱头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塱头未来的创造者。

黄智云带回来的还有她的女儿,今年7岁的黄隽希已经是村里的小小讲解员。“当她逛完春阳台后,就对村里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正好遇上了讲解员培训,就自告奋勇参加了。”现在每逢亲朋好友来到塱头村,黄隽希就会用自己的讲解带领他们游览古村,经常能讲一个小时之多。

去年4月,依托在地的文化底蕴,塱头项目还发起了太阳照照童声合唱团,面向炭步镇及塱头村的学龄儿童招募成员,由专业的音乐老师对孩子们开展免费的乐理科普和合唱训练。经过一年时间,合唱团成员已经从成立之初的50多人拓展到120人,并发布了4首歌曲MV,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文化艺术的种子,让他们用歌声展现新乡土和新生活的可能性。

这几年,塱头村还推出了“塱夏荷集”“炭步首届村居‘美丽乡音’PK赛”等,让古村焕发出文旅融合、宜居宜游的新魅力。

“这些活动符合年轻人的兴趣,不仅让他们回来了,小手拉大手,也让更多人来到村里。”黄智云深有感触,村民生于斯长于斯,可能对身边的文化资源早已熟视无睹。但当他们看到村里重新焕发新的魅力后,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这些古老的传统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和认同,油然而生的那种自豪感,会重新改变自己的观念,文化传承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退休后的黄少文本想着可以多出去走走,没想到村子里的变化让他经常回来,家里小孩也总是催他一起回村参加各种活动。“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大家似乎真正地开始理解传统,珍惜文化。”

太阳永照,每天都是新的。

更多阅读:

视频|从空心到顶流!岭南古村惊艳威尼斯

采写:南方+记者 周甫琦

设计:钟冠婷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