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深读丨河源一桌菜:香自绿水青山来

作者 魏金锋;张浩森;王嘉豪 2025-05-14 18:00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坐落于河源万绿湖畔的东源县新港镇渔港码头1号已经热闹了起来。在朝阳映衬下,大头鱼、桂花鱼在碧绿晨波中银鳞闪烁。这些来自万绿湖的馈赠,两小时后将出现在大湾区的餐馆里。

在源城区埔前镇“老字号”德意酒楼,负责人揭萍芳正在指导员工制作“古法盐焗鸡”,“我们河源的客家菜,就像东江水的融合,江西的辣、闽南的鲜、广府的甜,流到锅里就成了自家的味。”

这不仅是风味的交融,更是一部写在东江水路上的味觉文明史。

河源是粤、客、闽南三大方言语系的交融之地。文化的多元和融合,让饮食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呈现出多样性和兼容性。早在公元前214年,秦朝在这里设县建制。平定岭南后留守的将士,成为最早的客家先民,将中原饮食文化带到这里。

和平十八酿

和平十八酿

以河源客家菜最有代表性的技艺“酿”为例。因南方少麦,河源客家人便将豆腐、苦瓜、茄子等日常食物作为“饺子皮”,以肉馅填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酿菜”,既寄托了对中原文化的情感,又展示了河源客家人开放包容、乐观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

2025年,河源推出“河源一桌菜”征集评选活动,试图将散落民间的美食记忆进行系统梳理。沿着袅袅升腾的菜香溯源而上,每一道看似寻常的河源客家菜背后,都沉淀着河源客家人千年迁徙路上凝结的生活智慧与哲学。

一条水路唱到今

东江水奔流不息,那首古老的水路歌,正通过新一代厨师的巧手和文旅融合的创新,在每一道河源客家菜风味里生生不息

沿着国道G205一路前行,走进龙川县佗城镇,一座人文馥郁的千年古城展现在眼前。

佗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古时当地最主要的水土交通枢纽之一。如今,南门码头已经成为佗城的重要景点之一,“佗城三宝”(“酿”菜系列)、“八宝”鱼生等特色美食更是备受游客喜爱。

在离佗城60公里外的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初夏过后的东江,码头笼罩在细雨蒙蒙之中,江中有三两小岛,附近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弥漫在丛丛竹林之上,一派安宁景象。离开码头时,天色已晚,回望时眼前似乎浮现出这座古村落曾经商贾南来北往的繁荣景象。

新丰江水库

新丰江水库

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上接江西,下连广府,有东江(当地俗称大江)、新丰江(即今万绿湖,当地俗称小江),是纯客家地区。自古以来航运发达,造就了老隆、佗城、林寨、古竹等繁华商埠。

“林寨古村守门人”陈仰天先生今年已经77岁,如今,村民口中的“阿天哥”已经是一名醉心民俗、笔耕乡土的民俗文化专家。作为当年浰江(东江支流)水运的亲历者,他见证了在河源水路运输盛行的年代。

陈仰天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旧时和平林寨,一直以来撑船的人特别多,遍布江岸每个村落。当年经东江往返惠莞、广州的船只繁多。在陆路运输还不发达的年代,从和平合水到广州,走水路一趟来回得一两个月时间。每到一处,船工们都会记下地名,渐渐地成为船运人熟悉的水路歌。

据河源市政协编撰的《河源江湖录》显示,在水路运输盛行的年代,河源的江上,舢板、渔舟、电船、小火轮多如过江之鲫,还能看见“放排”的壮观景象。经东江往返惠州、广州的船只繁多。清代邑人黎绍曾赋诗描写当年江上航行盛况:“小艇远飘形隐隐,层楼高建影庞庞。”

以《水运撑船的生命之歌》为例,里面有多处提醒船工多备饮食补给的:“船到东水好市场,买好酒菜到四都”“黄沙糖甜好做饼,河源花塔上京都”等。水路歌见证着水运人的喜怒哀乐,比如在结尾时唱道:“一条水路唱到此,流于后人传青史。”

陈仰天认为,东江水运经历展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精神与智慧。

河源市图书馆收藏的《广东客家》提及,客家文化的代表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以闽江为代表的土楼文化、以梅江为代表的山歌文化、以东江为代表的客家美食文化,而河源就以美食文化而著称。

东江碧水汤汤,千年水路歌正化作灶台间的袅袅炊烟,让河源客家风味在历史长河里历久弥新,随着东江水的律动生生不息。

香自绿水青山来

河源客家菜承载客家迁徙历史与民间风物,融合江西的辣、广府的鲜等特点,造就包容、融合的特色其独特性体现在“香从绿水青山来”

下午4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烹饪专业的大三学生苏恩赐,还在烹饪综合实训室对着胡萝卜练习雕刻技术。8月份,他将跟团队代表广东参加世界职业技能大赛。

省级非遗(客家菜烹饪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黄勇强认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非遗一定是老的、旧的,其实要做的是保留保护传承原有的记忆,融合当下加以创新。这些年来,他跟团队探索给客家菜赋予文化的传承,并转化为成果进行传播。

走进位于紫金县的鸿昌记紫金椒酱生产车间,一股蒜香味扑鼻而来。经过多层工序,一瓶瓶紫金椒酱在传送带上快速列队输出、包装成品。这款承载着两百多年历史记忆的辣椒酱,通过传承与创新,近年来重焕生机。

紫金椒酱生产车间

紫金椒酱生产车间

据资料记载,紫金辣椒酱始创于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该辣椒酱的诞生与明朝时期中原人迁徙至南方密切相关,迁徙者为了抵御南方湿热的气候,养成了食用辣椒的习惯。后来由当地人调制出独特辣椒酱,赢得人们喜爱。

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远飞认为,在客家地区中,河源菜颇具客家代表性,特色鲜明。他说,河源客家菜,因河源的地理位置连通南北,并且东江贯穿全境的因素,就像河源人的性格一样,既有乡土的纯朴,更有江湖的豪气,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包容”和“开放”四字。

作为文旅人,他一点也不吝啬对河源客家菜的赞美,“河源客家菜是最好的客家菜”。他说,“不管你是哪里人,河源菜中总有你喜欢的味道,也总能找得到你家乡的味道”。

近年来,河源致力于实施“粤菜师傅”工程,2018年,《河源市“河源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河源“粤菜师傅”工程正式启动。

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与技能教育管理科科长黄淑敏说,在品牌打造与市场推广上,河源组织专家挖掘客家美食文化内涵,编著《客家菜点制作》等出版物,评选“十大客家名菜”等特色品牌,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

在产业融合方面,河源开发了“万绿湖美食生态游”等文旅线路,打造大同路深河“粤菜师傅” 一条街、新港镇美食街、庄田美食街,推动客家菜与农业、工业融合,通过厨艺融深等活动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粤菜师傅”品牌与文旅体产业协同发展。

河源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朱晓君指出,河源菜作为客家菜的重要分支,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食材天然,依托万绿湖优质水源和山地生态,以河鲜、走地鸡、五指毛桃等为特色;

二是工艺传承,保留“酿、煲、蒸”等传统技法,如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强调原汁原味;

三是文化底蕴,菜品承载客家迁徙历史与民俗,例如“盆菜宴”常作为节庆团聚象征。

对于河源客家菜的独特性,曾深耕河源文旅多年的广州新华学院教师、客家文化学者吴良生直言:“河源客家菜的独特性就是体现在‘香从绿水青山来’”。

如何让传统不成为化石,而成为流向未来的活水,河源正用“一桌菜”讲述着从“地方风味”到“文化媒介”的跃迁。

客厨“五艺”闯四海

有人选择出去闯荡,也有人选择在老家坚守。河源客家菜作为粤菜重要分支,其非遗技艺和地域特色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傍晚5点多,位于广州荔湾区花地大道的“客家班”餐厅开始热闹起来,后厨正忙着处理由河源直送的万绿湖河鲜、干菌汤品。这个由河源人谢惠乾创办的“客家班”品牌直营门店目前已达35家。

这场“出圈”战役的背后,是一套精密的现代商业逻辑。

谢惠乾是东源县锡场镇人,现为广州市瑧好餐饮(客家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公司旗下拥有“客家班”“好客之家”等4个品牌。他的餐饮企业还有一首原创企业歌曲,名字就叫《客情家味》,体现了他坚守客家菜的情怀。

在谢惠乾看来,客家饮食文化在珠三角具有广泛接受度。河源客家菜作为粤菜重要分支,其非遗技艺和地域特色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为此,公司首创“传承手艺+好材严选+客家文化”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食客们的好评,则验证了市场对客家菜的接受度。

据统计,河源市目前拥有27个专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每天源源不断地将河源优质、新鲜的猪肉、鸡肉、鲜鱼和蔬菜等送往大湾区餐桌。

有人选择出去闯荡,也有人选择在家乡坚守。

源城区埔前镇国道205边,有一家“老字号”——德意酒楼,是河源南大门的地标美食,承载着不少河源市民的回忆。

酒楼负责人揭萍芳从事餐饮30余年,是很多街坊邻居口中的“芳姐”。不少人从孩提时代吃到成家立业,到现在都还喜欢到她的餐馆寻找“儿时的味道、童年的记忆”。

揭萍芳年轻时曾在餐馆打工,后创办自己的餐饮品牌,再到探索餐饮全产业链条,她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父亲的叮嘱“做人要实在,做菜要实在”,在她看来,这就是自己做好餐饮的最大秘诀。

古法盐焗鸡

古法盐焗鸡

她认为,最能代表河源客家菜的是古法盐焗鸡。如今她自己有三个合作鸡场,除了供应酒楼,还每天发往大湾区,“河源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好,万绿湖堪比千岛湖,河源的鱼非常新鲜,口感也非常好。”

在珠三角闯荡多年的谢惠乾,则把客厨五艺的五大招牌菜当成是“客家班”的开山之作,分别是:

焗,盐焗鸡:采用甄选鸡,140天山林放养,坚守非遗古法制作。

酿,酿豆腐:每日清晨手工现磨靓豆腐,资深客厨还原客家煎酿工艺。

炖,土猪汤:采用优质前腿肉、龙骨、猪肝等新鲜食材,慢炖80分钟,盅盅现煲,好汤不隔夜。

炸,茶香骨:以茶叶与排骨结合,客厨工艺还原菜品食材本味,融入茶多酚,口口鲜香。

焖,红焖肉:客家节庆“压席菜”,选用肥瘦相间的三层五花肉,大块方正,肥瘦交融。

红焖肉

红焖肉

“河源客家菜重点是使用本地土生土长的食材以保留本味。”吴良生表示,河源客家菜融合了传统客家菜与沿海广府菜的特点,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朱晓君看来,河源食材品质好是最大的吸引力,“像河源的万绿湖鱼、东源板栗等特色食材,已成为珠三角不少餐厅的常备食材。”

东江渔火耀千秋

盐焗鸡的咸香沉淀着桂山的厚重,万绿湖鱼的鲜甜流淌着新丰江水的灵动那一勺紫金辣椒酱的火热、胡椒粉的辛香、五指毛桃汤的醇厚,恰如河源客家文化,既守根脉又闯世界

入夏的傍晚,华灯初上,在源城区新丰江庄田美食街的年辉渔村,创始人李年辉正在忙着接待一批从大湾区过来的游客,“最近比较忙,五一期间光是大头鱼就卖了六七千斤”。

生焗万绿湖大头鱼

生焗万绿湖大头鱼

李年辉从事餐饮20余年,家族从事渔业,后转型经营餐厅。他认为,河源客家菜特点为咸、香、肥,分量充足,体现了当地热情好客的文化。河源菜深受东江影响,为此,餐厅充分利用当地特色食材,致力于追求原材料品质。

看到家乡发展前景看好,来自“厨师村”——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阮悦辉也从深圳回来了,如今工作地点离家仅2分钟路程。

“在深圳,盐焗鸡等客家菜成为受欢迎的菜品。”阮悦辉认为,河源客家菜特点就是依托绿水青山,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养生的需求,发展空间大。

随着时代变迁,“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也有了“新吃法”。

2023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味道》栏目播出《我的家乡菜•河源篇》。黄勇强参与节目录制,以花鲢鱼为原材料,为观众展示了具有河源特色的生焗鱼头、酒糟蒸鱼腩、鱼片粥、椒盐鱼骨、糖醋鱼尾等菜肴烹调技艺。

在黄勇强看来,河源客家菜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鸡有鸡味,鸭有鸭味。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河源客家菜也在创新,如小份精致菜品的推出,以适应现代消费者对清淡饮食的需求。比如“客语”已经在海外新加坡开设分店,折射出河源客家菜的包容性和高接受度。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河源目前拥有包括“客家菜烹饪技艺”在内的省级美食类非遗(含酒类、茶类和小食类)7项、市级29项、县级91项。

河源市非遗中心负责人赖伟军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非遗美食展销活动是河源客家菜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提升了河源客家菜的知名度,“展销活动上不少顾客会主动问起河源客家菜”。

“每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文化故事。”对于培养河源文旅消费品牌,赖伟军有自己的理解。首先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升曝光度;其次是针对现代人的口味进行创新改良;再次是通过文化赋能,形成品牌化。

随着河源文旅频频出圈,朱晓君认为,尤其要注重文化体验融合,街区内的商家主打正宗客家菜,食客在品尝特色美食时,还能感受河源客家文化。

着眼未来,谢惠乾也有了新打算。大湾区市场人口密集、消费力强,对优质、健康食材的需求持续增长,“通过空间设计、菜品创新、活动策划、营销传播,让更多的人尝试河源客家菜,了解客家文化”。

从“芳姐”的老字号到谢惠乾的“客家班”,河源客家菜的演变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客家文化如何既守根脉又闯世界?

答案就藏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河源一桌菜”中——盐焗鸡的咸香沉淀着桂山的厚重,万绿湖鱼的鲜甜流淌着新丰江水的灵动,而那一勺紫金辣椒酱的火热、胡椒粉的辛香、五指毛桃汤的醇厚,宛如东江古渡千帆竞发的盛景,四方商旅带来的八方风味,在三河之源交融成一首“客味之歌”。

撰文:魏金锋 张浩森 王嘉豪

本文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