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少帝与陆秀夫亲至品尝,揭阳惠来有棵粤东最古老的荔枝树
宋少帝与陆秀夫亲至品尝,揭阳惠来有棵粤东最古老的荔枝树
小满时节,“中国荔枝之乡”揭阳市惠来县的17.36万亩荔枝林陆续挂果,即将在夏至迎来大丰收。在这350多万棵荔枝树中,百年以上的老树不胜枚举,而千年古荔枝有且只有一株,它就是葵潭镇千秋镇村的“福荔”。
“福荔”,原名“福建荔”,有人说它始种于三国时期,有人说它始种于东晋,但农业专家普遍认为它种于宋朝,是粤东现存最古老的荔枝树。“福荔”不仅是惠来荔枝产业链“王冠上的宝石”,还是潮汕人从福建迁徙到广东的历史见证,更铭刻了宋末军民抵抗外敌的家国史诗,无论经济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堪称“粤东第一荔”。
由闽入粤 古荔随潮汕人落地扎根
2024年是揭阳市惠来县建县500周年,鲜为人知的是,惠来县葵潭镇千秋镇村被考证为东晋义安郡海宁县的县治,距今已有1600多年,比惠来县城建城早了1100年。村民以前在种田、挖地基时,经常会翻到古代的砖瓦,如今村落西南侧残留的两堵古寨墙即惠来县不可移动文物“千秋镇城遗址”,可见千秋镇村虽在千年变迁中几经兴废,但文明脉络始终绵延不绝。
千秋镇城遗址。
千秋镇城遗址。
千秋镇村三面环水,背靠青山。
千秋镇村三面环水,背靠青山。
千秋镇村北靠镇大山,东南西三面被惠来县“母亲河”龙江所环绕,中间台地平旷肥沃,是古人眼中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优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让千秋镇村成为鱼米之乡与水果王国,其中最有名的物产就是荔枝。全村的第一棵荔枝树,就是千年古荔“福荔”。
千年古荔枝树“福荔”。
千年古荔枝树“福荔”。
“‘福荔’原名叫‘福建荔’,它是我们老祖先亲手种下的,与村庄同龄。”原葵潭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当地社会文化研究者魏炳帕讲起了代代相传的故事:宋朝时,魏姓祖先从福建迁徙到粤东,据说当时挑着扁担,一头的筐子放着孩子,一头的筐子放着行李,而行李中最宝贵的“家当”就是荔枝种子。魏姓祖先一路跋山涉水,走到千秋镇时,觉得这里枕山襟河,风景秀丽,感慨终于找到了理想家园,就此安家落户,并把荔枝种子种在龙江江岸上。
潮汕乡村大多是一村一姓,千秋镇村却是罕见的多姓村,有杨、魏、林、胡、陈、高、欧等姓,这也佐证了千秋镇村曾是四方移民汇聚的繁华古镇。村庄人口与古荔枝树一起壮大,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保家卫国 帝王封赐
“瑟瑟寒烟照水湄,共传帝子古营基。”这是惠来清代进士张经所写的《过千秋镇诗》,指的是发生在千秋镇的一段传奇故事。
公元1276年,元军进逼南宋都城临安,谢太皇太后怀抱宋恭帝赵㬎投降,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护送下抵达福建。赵昰在福州登基,即宋端宗;赵昺被封为卫王,即后来的宋少帝。
由于元军穷追不舍,赵昰与赵昺兵分两路向广东转移。赵昰在张世杰等人护送下,乘船入海,经泉州港驶入潮汕沿海,驻跸现惠来县岐石镇与陆丰市甲子一带海滨;赵昺在陆秀夫、唐瑶甫等人护送下走陆路抵达粤东,寻求与赵昰汇合,文天祥则率军在外围作战。
赵昺、陆秀夫一行到达现惠来地区后,得到文天祥部将邹㵯、刘子俊的接应。走到现千秋镇村时,赵昺见到村寨俨然,背倚青山,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是兵马休整的好地方,他触景生情,感叹大好河山,于是在巨石上题曰“永镇千秋”,赐封该地为“千秋镇”,这就是千秋镇村名字的由来。
进驻千秋镇后,陆秀夫、邹㵯等立即组织军队修筑防御工事。据说宋军一夜之间就垒土筑起700-800米长的城墙,城墙横亘在镇大山与龙江之间,扼守山河之险,将村寨严密保护在内。天亮后,起床的村民见到突然多出一道城墙,大吃一惊,以为是宋军驱使鬼神筑城,由此留下“鬼仔围城”的传说。经过近750年的风雨侵蚀,残留至今的土城墙隐藏在荔枝林中,仍然有1米多高,2-5米宽,数百米长,足可想象当年的雄伟。
残存的垒土城墙。
残存的垒土城墙。
赵昺一行辗转千里,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村民箪食壶浆,热情接待,还把福建荔的上千斤果实全部采摘下来,送给赵昺一行食用。将士们品尝了清甜多汁的荔枝后,顿时神清气爽,感觉恢复了元气和体力。
这时,元军先头部队袭来。村民急忙把赵昺藏在村里大榕树的树洞中躲避,陆秀夫率领宋军与村民,依托城墙与山川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赵昺的近侍也悉数到战线支援,一名宦官战死,后来葬在村中,留下“太监坟”的传说。
古榕树“万年青”。
古榕树“万年青”。
宋朝军民团结一心,终于击退元军。邹㵯在镇大山岩石上刻下《千秋镇铭》:“崇冈壁立,曲水长流。天险莫开,人谋曷筹。山川万古,镇垒千秋。”捷报传来,赵昺大喜过望,走出树洞,赐封大榕树为“万年青”。想到将士们食用“福建荔”后打了胜仗,赵昺觉得是荔枝给宋军带来了福气与胜利,于是赐封“福建荔”为“福荔”。
往事越千年,福荔经历了无数次的暴雨、雷电、洪水、台风,依然屹立不倒,枝繁叶茂。目前,福荔已经开花挂果,将在一个多月后迎来又一年的累累硕果。
荔枝界“人参果树”带动绿色产业振兴
千秋镇村的龙江渡口,曾是对外运输荔枝、稻米等特产的出发地。渡口边的河岸上,有十几棵两三百年树龄的古荔树。它们对一般的荔枝树来说是“爷爷”级别,但与位于中间的福荔相比,却好像“树苗”一般。
福荔比周围二三百年树龄的荔枝树大出数倍。
福荔比周围二三百年树龄的荔枝树大出数倍。
福荔树干需要三人才能合围。
福荔树干需要三人才能合围。
福荔是如此的挺拔壮丽,无不让初见者惊叹。它的树干极为粗壮,需要三个人牵手才能环抱;树枝遒劲,犹如虬龙飞腾,表皮覆盖着苔藓等小植物;树冠丰茂圆满,犹如一座绿色穹顶;树根像榕树一样冒出地面,紧紧抓住底下的土地,外围的土壤由于没有树根的保护,因千年来的雨水冲刷而流失,形成明显的地势落差,福荔由此像是屹立在高台上,在荔枝林中犹如鹤立鸡群。
“福荔一般要7月才成熟。等全村的荔枝都采摘完了,福荔才压轴出场。”魏炳帕回忆,由于福荔太高了,小时候他与村里孩子会用竹竿把福荔的荔果敲下来,享受每年最后一批荔枝,吃完就意味着要再等一年。
《西游记》中,万寿山五庄观里有一棵人参果树,是仙家异宝、天地灵根,吃了人参果可以长生不老。福荔在千秋镇村的地位就像“人参果树”,是“镇村之宝”,村民相信吃了荔果可以益气补血、延年益寿,也会把荔果作为特色手信送给亲朋好友。
“‘福荔’在丰产时期曾经采摘一千四五百斤,果质非常好,皮薄、核小,味道非常清甜。今年估计可以产200~300斤,弥足珍贵。” 魏炳帕说。
四五百岁的“状元红”荔枝。
四五百岁的“状元红”荔枝。
三四百岁的乌叶荔枝。
三四百岁的乌叶荔枝。
前人种树,后人受益。千秋镇村既是“水果之乡”,也是“古树之家”,村里有数百亩古荔枝林,除了千岁的福荔,还有四五百岁的“状元红”荔枝,以及三四百岁的乌叶荔枝。此外,村里还有十几棵七八百年树龄的古芒果树“白花檨”,上百年的古杨桃树。如今,这些古果树是许多家庭的收入来源,也成为千秋镇村的绿色产业名片。
千秋镇村的荔枝林。
千秋镇村的荔枝林。
古芒果树。
古芒果树。
“欢迎各地客商和游客朋友今夏到千秋镇,到惠来,品尝千年荔枝,游览大美山海。”魏炳帕说。
采写:南方+记者 林捷勇 通讯员 吴槿
视频:陈憧炜
摄影:林捷勇 陈憧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