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一轮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正在电白火热展开,力求以全域焕新的良好面貌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节点之年呈上答卷。
从“村村过关”到“美丽宜居”,从“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到自我加压的“全域典型”,电白城乡在过去数年经历着从基础整治到品质提升的跨越,渐进式的推进逻辑显而易见。
2021年启动的人居环境整治“村村过关”行动,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为突破口,用干净整洁的朴素标准夯实基础;2022年开启的美丽宜居建设,则通过农房风貌管控、四小园建设等举措,让乡村从“清洁”走向“美观”。
如今,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创建为契机,自我拉高目标,迈向高于省市标准的全域典型创建,更注重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观珠镇的沉香小镇、黄岭镇的森林乡村、霞洞镇的千年古荔等特色标签一一被强化。这种分层推进的策略,既避免了急于求成的形式主义,又确保了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
在这场变革中,值得称道的还有“政策温度”与“民生热度”的深度融合。
当干部带着建设方案挨家挨户沟通时,当村民主动拆除危旧房让出公共空间时,当爱心乡亲捐资建设的文化广场成为新地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环境的美化,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电白实施的“积分超市”和“红黑榜”,将环境维护与信用评价挂钩;建立的建筑工匠库,让本地能工巧匠参与乡村建设,这些举措既降低了改造成本,又激发了内生动力。
“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的打造,则彰显电白不平均用力,坚持“以点带面”的策略:黄岭镇南清村让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废弃矿坑蝶变为“天鹅湖”;旦场镇红花坡村通过闲置土地整合重塑渔乐肌理;霞洞镇依托冼夫人、荔枝、番薯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古镇;观珠镇沙垌香街、沙垌沉香中心、电白沉香主题服务区等载体构筑出“百里沉香产业带”,以沉香产业为核心推动农文旅融合。
这些特色鲜明的典型样本,既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典型镇村创建没有停留在“面子”工程,而是通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力争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走向“持久美”。
站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节点之年回望,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面貌重塑不是求一时之功,而需要持续发力的“绣花”功夫。当政府引导与村民参与形成合力,当短期攻坚与长效管理有机衔接,乡村才能真正成为安放乡愁、承载梦想的幸福家园。
南方+记者 邓建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