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二代”伦来福:见证从“养鱼”到“养水”的生态蝶变

作者 刘亮 2025-11-17 16:57

“你看现在星湖的水,清得能看见水下的水草,游客划着船笑盈盈的,就是肇庆旅游城市的名片。”站在星湖岸边,59岁的伦来福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眼中满是欣慰。

作为土生土长的“星湖人”,他的人生与星湖早已血脉相连——父母辈20世纪50年代便扎根星湖渔场,他1983年接过“守护棒”,如今已在这片湖域坚守40多载。

伦来福 受访者 供图

伦来福 受访者 供图

从见证父辈挑泥筑湖的艰辛,到亲历水质从浑浊到澄澈的跨越,从“靠养鱼创收”的生存需求,到“以生态养水”的发展理念,伦来福的四十年,正是星湖生态治理的一部“活史书”。

两代传承,“以湖为家”

伦来福与星湖的缘分,要从“娘胎里”说起。“我妈怀着我的时候,还在星湖工地上挑泥呢。”

提及往事,他的语气里满是对父辈的敬意。20世纪60年代星湖初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树没几棵,宿舍是泥砖垒的,父辈们白天挑土筑堤,晚上得走回郊区住处,下雨时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父辈经历的艰苦岁月,在伦来福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星湖情结”。

伦来福。受访者 供图

伦来福。受访者 供图

童年时光,他跟着父母在星湖长大,亲眼见证湖面成为父辈们的“粮袋子”:“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养鱼,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多养鱼、多赚钱’,没人会多想水质的事。”直到1983年,伦来福正式入职星湖管理所,才真正读懂这份工作的重量——不只是“守着一湖水”,更是守护一方百姓的生态家园。

四十载光阴流转,星湖从“环境卫生达标风景名胜区”变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伦来福的岗位从一线管护换到综合协调,初心却从未改变。

“一开始就是想在家门口找份稳定工作,可干着干着就动了感情。”他记得刚入职时,星湖周边还是坑洼的土泥路,“我们一群人拿着铁锹修路,扛着树苗植树,一步一脚印把漂亮的星湖建起来。”如今再看,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亭亭如盖,土泥路变成了平整的环湖水泥路,“看着市民游客在星湖拍照、欢笑,把这里的风景变成人生回忆,这种自豪感,多少钱都换不来。”

治水攻坚,让“水下森林”净化水质

“最苦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谈及星湖水质的“至暗时刻”,伦来福的眉头不自觉皱起。彼时星湖周边开发起步,市民环保意识薄弱,周边村民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常被随意丢在湖边,“北岭山的雨水一冲,垃圾全流进湖里,我们60多号人天天排着队清垃圾,清完一波又来一波,根本看不到头。”

真正的转折,始于2000年后政府主导的“截污工程”。“以前清垃圾是治标,截污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伦来福至今记得工程启动时的场景:施工队沿着湖岸铺设截污管网,把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拦”在湖外,“当时我们还担心效果,没想到三五年后,湖水真的慢慢变清了,连湖里的小鱼都多了起来。”

近年来,“生态治水”的理念更让星湖焕发新生。“以前靠工程清淤、调水换水,现在我们种水草、建‘水下森林’,让自然自我净化水质。”作为里湖生态修复试点的参与者,他看着生态水草一点点铺满湖底,看着浑浊的湖水逐渐变得透亮,“水草既能吸附污染物,又能给鱼虾提供栖息地,比单纯的工程治水管用多了。”

有一次巡湖时,他看到游客的竹筏划过碧绿湖面,水下的水草随波轻扬,阳光透过水面洒下光斑,“那一刻觉得特别美,也让我笃定生态疗法这条路,走对了。”

不仅“护水”,还要“护鸟”

如今的星湖,不仅水清了,更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鸟新天堂”。作为星湖湿地生态修复的核心参与者,伦来福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沿着湖岸巡护,查看芦苇长势、检查人工鱼巢、确认鸟类保护区的标识是否完好。

“我们在湖边种了大片芦苇,搭了人工鱼巢,还专门划定了鸟类保护范围,游船都要绕着走。”他笑着说,以前星湖的鸟不多,现在每到秋冬,成千上万只候鸟来这里越冬,“中心湖那边,每天都有摄影师扛着相机来拍鸟,游客看到鸟群飞过时,都会小声惊叹,生怕惊扰了它们。”

这份生态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志愿者的力量太重要了。”伦来福经常看到志愿者们在湖边清理垃圾、向游客宣传《星湖保护条例》,“有一年冬天,一群学生志愿者来捡垃圾,手冻得通红,却把湖边的石缝、草丛都清理得干干净净。”还有一次,有游客想靠近鸟类保护区拍照,志愿者耐心解释保护政策,不仅说服了游客,还让对方主动加入了护鸟宣传的队伍,“这就是全民守护的力量——你影响我,我带动他,慢慢就形成了保护星湖的共识。”

在平衡旅游与生态方面,伦来福和同事们也下足了功夫:控制游船数量和航线,避免打扰鸟类栖息;规范夜间灯光、音响使用,不影响水生生物休息;在热门景点设置“生态提示牌”,引导游客文明游览。“旅游要发展,生态更要守护,只有平衡好了,星湖才能一直美下去。”

“星湖的美,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

作为一名老党员,伦来福最牵挂的,是“星湖精神”的传承。“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懂技术,比我们当年强多了。”他经常给年轻同事讲父辈筑湖的故事、当年治水的艰辛,“不是要他们吃我们吃过的苦,而是要他们记住——星湖的美,是一代代人干出来、守出来的,不能在我们手里变了样。”

对于星湖的未来,他既有期待,也有清醒的认知:“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外源污染反弹和水生态的长期维护。”不过,智慧治水的新技术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每个进水口都装了实时监控设备,一旦有异常,我们马上就能处理。”他笑着对比:以前每天要绕湖走十几公里人工巡湖,现在靠数据就能掌握进水口的水质情况,“效率高了,也能更早发现问题。”

“我希望未来的星湖,山更青、水更绿,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人和自然安安静静相处。”伦来福说,要实现“有湖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目标,还需要更多人接力,“不管是老星湖人、年轻守护者,还是来游玩的市民游客,只要每个人都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力,星湖就会越来越美。”

夕阳西下,晚霞为星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伦来福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仍沿着湖岸慢慢巡走,像一棵扎根在星湖岸边的老树,默默守护着这片他深爱了一辈子的湖。而星湖的水,正映着晚霞轻轻荡漾,诉说着四十年的生态蝶变,也孕育着更清澈、更美好的明天。

南方+记者 刘亮

编辑 刘舜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