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下一个千万人口大市,佛山

作者 王芃琹 2025-11-18 18:14

一座新的“千万人口城市”,五年内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诞生。

近期,《佛山市人口发展规划(2025—2030年)》发布,提出了2030年常住人口达1016万人的目标。

换句话说,五年内,佛山有望成为继广、深、莞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内第四个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

成为“常住人口过千万、GDP破万亿”的“双万”城市,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对整个大湾区和佛山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

广深佛莞人口图

广深佛莞人口图

佛山人口,家底如何?

人口规划中的目标数字,是基于佛山人口家底的一种预期。五年内人口过千万,对佛山确实不是难事。

2024年统计公报显示,佛山常住人口已达969.89万人,较2023年(961.54万人)增加8.35万人。

一年增长8万余人,放在全国看也非常亮眼。

不妨拿同为万亿级城市、制造业大市的南通、泉州作对比:2024年末,南通常住人口为775.0万人,较上年增加0.15万人;泉州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891.4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相比之下,佛山的人口吸引力可见一斑。

多年来,佛山常住人口保持着一种平稳增长的态势。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为719.91万人。从那时起直到2024年,除2022年受疫情影响出现短暂波动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步上升。

人口增长是城市吸引力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口,更是如此。近几年,在关于春节后全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统计中,佛山多次位居全国前十,主要就源于佛山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岗位。

只要产业继续兴旺下去,佛山人口过千万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戴嘉信 摄

戴嘉信 摄

“千万俱乐部”,有谁在?

从全国看,“千万人口”正成为衡量城市能级的一条有效指标。

记者查询各地公开数据发现,截至2024年,全国至少有18座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包括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武汉、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东莞、青岛、长沙和合肥。

其中除石家庄与临沂外,其余城市去年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了1万亿元,妥妥的“人财两旺”。

观察这些城市可以发现,其经济规模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千万人口提供的劳动力、消费市场和创新基础。可以说,人口规模是这些万亿城市持续奔跑的基本盘。

目前,国内仍有多个经济实力不俗的城市,其常住人口尚未突破千万,与佛山一起构成了“千万人口俱乐部”的后备军。

例如,南京(957.7万人)、宁波(977.7万人)、温州(985.2万人)的常住人口规模与佛山比较接近,都处在冲线的最后关头。其中,南京、宁波都是万亿城市。

温州、宁波、佛山、南京常住人口数量对比图

温州、宁波、佛山、南京常住人口数量对比图

为踢好这“临门一脚”,大家都铆足了劲。今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城市发展“青和力”,实施冲刺千万人口城市“十大举措”。

一些城市面对人口增长放缓的情况,表现出鲜明的紧迫感。南通就出台了《人口集聚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年)》,强调要加速吸引年轻人,推动人口净流入快速提升。

可见,人口正被越来越多城市视为决定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底牌”。一场关乎人口的城市竞争正愈演愈烈。

四大“双万”城市,为大湾区聚人气

佛山实现常住人口过千万,可以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一个利好。

立足大湾区来看,佛山的晋级将刷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层级格局。目前,在大湾区内,广州、深圳作为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处于1700万至2000万量级。东莞作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也已先行撞线。

若佛山冲线成功,将与广、深、莞共同构成整个大湾区人口最多的“四大支柱”。届时,这四座城市也都将是同时实现“常住人口过千万、GDP破万亿”的“双万”城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佛同城。目前“广佛CP”总人口已达2867.7万人,规模堪比纽约、东京等国际都市圈。随着同城化持续深化,广佛极点有望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更多人气、财气、烟火气。

对佛山自身,人口过千万也将为这座万亿制造大市增强动能。目前,佛山在消费经济、服务业领域的提升空间不小,而人口是这些产业最基础的动力。同时,区域的均衡发展,也有赖于人口的再平衡。

廖明璨 摄

廖明璨 摄

冲刺千万,佛山准备好了吗?

千万人口,既能为佛山提供可观的红利,也会对城市承载力带来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供给。学龄人口的增长将直接考验佛山基础教育学位,特别是优质学位的供给能力。能否让孩子“有学上”更“上好学”,直接关系到人才留不留得住、家庭幸福感高不高。

廖明璨 摄

廖明璨 摄

同步攀升的还可能有医疗压力。人口总量增长叠加老龄化趋势,看病就医需求预计将持续看涨。提升医疗资源总量、优化空间布局、做强基层服务能力,成为佛山必须面对的挑战。

此外,人口的增加也将对佛山住房、交通、养老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是相关部门无法逃避的课题。

面对挑战,佛山已在布局。根据人口规划,佛山将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加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

2030年尚远,佛山能否在人口规模增长中收获更大红利,实现对大湾区的更大贡献,考验才刚刚开始。

采写:南方+记者 王芃琹

编辑 梁彩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