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梅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2025年上半年梅州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排名全省第一。
反观汕尾这座连续十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的城市,今年上半年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41,仍排名全省第一。
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这两项指标究竟有何不同?南方+记者为您科普!
空气质量的两把标尺
当我们谈论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这两项指标是最常提及的两把标尺,其衡量的是空气质量的不同维度。
空气质量优良率,即AQI达标率,是公众最熟悉的指标。它统计的是一年中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的天数比例。
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则采用科学量化方法,将六种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转化为单一数值。该指数数值越大,表明空气污染程度越重。它如同一张综合成绩单,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整体水平。
“汕尾蓝”VS“梅州蓝”
梅州在今年上半年的空气质量表现确实亮眼。全市97.8%的优良率意味着180余天中,仅4天未达优良标准。
当梅州在优良率上拔得头筹时,汕尾则在另一个维度保持着令人瞩目的纪录——该市已连续十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省首位。这一成就反映了汕尾空气污染程度长期处于全省最低水平。
梅州与汕尾在两项空气质量指标上的不同表现,揭示了这两项指标所反映的不同维度。
优良率像是“考试及格率”,它统计的是达到标准的天数比例;综合指数则像是“平均分数”,它计算的是污染程度的总体水平。
一个城市可能在大多数日子里空气质量良好(优良率高),但在少数污染日污染物浓度极高(拉高综合指数);另一个城市可能每天空气质量波动不大,污染程度总体较低(综合指数低),但因少数天数略超标准而导致优良率稍低。
这也正解释了为何梅州能在优良率上领先,而汕尾则在综合指数上长期占优。
两地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各自的空气特征。梅州作为山区城市,大气扩散条件相对受限;而汕尾作为沿海城市,拥有更优越的空气自净能力。
“十连冠”的久久为功
今年4月,汕尾市政府印发了《汕尾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九方面重点任务,包括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等系统性工程。
在交通领域,汕尾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72%,新增或更新的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80%以上。同时,汕尾还将基本淘汰第一阶段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基本消除船舶“冒黑烟”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还设定了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的目标,这座沿海城市正通过产业绿色转型、能源结构优化和交通清洁化等九大任务,在守护“综合指数十年冠军”荣誉的同时,向更高的优良率发起冲刺。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