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您看,这边是刚育出来的猪崽,这一栏就是准备出圈的,卖了就可以先还一部分钱了!”养殖户老杨扒着猪圈栏杆,指着油光水滑的生猪,嗓门亮堂地向信宜法院执行干警介绍。
通讯员 供图
通讯员 供图
谁能想到,就在三个月前,老杨还对着哼哼唧唧的生猪唉声叹气,愁得几夜没合眼。而如今,他每天按时给猪添料、打扫猪圈,干劲十足。这都得益于信宜法院的“活封”执行措施,让本该“以身抵债”的猪崽既能继续生长繁殖,又能逐步帮老杨偿还债务。
事情要从一场债务纠纷说起。老杨的养殖场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了供应商池某的饲料款。多次催讨无果后,池某将老杨诉至法院,判决生效后老杨没有履行支付义务,池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干警向老杨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相关法律文书,督促其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由于老杨缺乏法律意识,对相关执行通知并未上心,虽不规避,但也不主动履行法定义务。
看着猪栏里哼哼唧唧的生猪,养殖户老杨满脸愁容。
执行干警上门对生猪养殖场进行查封时,老杨终于被震慑住了。他慌乱地说:“这些猪要是被拉走拍卖,我这养殖场就彻底垮了,欠的钱更没指望还了!”他表示,养殖场是借了很多钱办起来的,这些猪是他唯一值钱的家当了,要是被查封拍卖,他这一屁股债可就没法还了,恳求法院再给他宽限。
通讯员 供图
通讯员 供图
“有困难要主动沟通,态度摆正了都好商量,你要是一直这样消极应对,我们就要依法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执行干警警示老杨。
“要是按老规矩,把猪拉去拍卖,看似简单直接,可问题不少。”法官陈志勇算了一笔账:目前养殖场的生猪即使拍卖了也不足以偿还池某的饲料款,更重要的是,老杨没有了养殖场,剩余的债务可能变成“死账”不说,老杨的其他欠款还不上,也要激发更多的纠纷。
传统的“死封”行不通,那就换个思路!陈志勇跟团队琢磨出了“活封”新路子:给这些猪“上户口”——登记数量、标记信息,明确这些猪儿姓“法”,但仍由老杨接着养殖,喂料、防疫、繁殖归老杨管,但是新繁殖的生猪要通知法院“上户口”,想卖猪得提前跟法院汇报,卖猪的钱全部打进法院监管账户,优先偿还欠款。
“猪在他手上,他要是偷偷卖了不还钱怎么办?”本来对此存疑的池某,一听说生猪都“上户口”有编号,最终点头认可:“只要能拿到钱,他继续养着也行。”
眼看能够留住这些生猪,老杨提着的心放下了一半,此后他更加有了干劲,勤恳地养护这群猪儿。不久前,第一批猪准备出栏,老杨按规定提前报备,执行干警赶到现场,看着生猪被装上货车,盯着买家把货款打进监管账户。没过几天,池某便收到了第一笔执行案款,他还特意打电话到法院表示感谢:“这办法可以,猪在他的圈里养他安心,钱在我的账户里增我放心,皆大欢喜!”
“执行不是把人逼到绝路,而是给双方各自找到出路。”陈志勇说。这次猪圈里的“活封”,就像给纠纷拧开了“减压阀”——让会喘气、能生长繁殖的活物资产,在法律的框架里继续“生钱”,既守住了法理,又暖和了人心。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冯艳 林丹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