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升级到城乡蝶变—— 一个粤西强镇的“百千万工程”答卷 |“百千万”三年冲刺●瞰阳东⑦

作者 黄林 2025-07-22 17:12

一条刀剪产业带激发工业潜力,一个餐饮夜经济点燃消费引擎,一个个村庄蝶变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近年来,东城镇锚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任务,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等方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农文旅深度融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交出了一份经济稳健增长、社会和谐共进的亮眼答卷。

2025年,东城镇进位上榜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排名第289位,较去年提升21位,在粤东西北排名第二。这一突破性成绩既是镇域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集中展现,更是“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

产业筑基

培育“三大板块” 打造“三张名片”

作为城区镇,东城镇是阳东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镇常住人口约15.5万人,下辖8个村委会和8个社区居委会。多年来,镇域经济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形成了以五金刀剪、餐饮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4年全镇实现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22年增加约17.7%,年平均增长约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区第二;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总量位居全区第一。

全镇已建成多个工业园区,带动1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进驻,培育“四上”企业211家;市场主体日益壮大,目前全镇共有存续个体工商户数量近1.6万户,在册工商登记企业7500多家,有效释放个体经济活力,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立足“城区镇”发展定位,紧扣“百千万工程”产业根基建设要求,近年来东城镇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明确发展思路,通过培育发展“五金刀剪+经贸”“餐饮+夜经济”“农文旅融合”三大产业板块,着力打造“产业东城”“美食东城”“绿美东城”三张名片,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打造“产业东城”名片。着力推进五金刀剪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重点打造东风四路全产业链基地,贯通“原材料—制造—销售”链条;另一方面依托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十八子科创基地、十八子四合院文化创意园等平台,研发优质钢材、探索“刀+文创”新路径,助力龙头企业拓展高端市场,持续擦亮“五金刀剪专业镇”品牌。同时,积极抢抓阳东区“四大商圈”建设机遇,整合万兴物流城、华科电商城等资源,构建东北部商贸集聚区。

打造“美食东城”名片。依托城区镇的地理位置优势,深挖资源禀赋,整合喜来登、兴德楼、金佳利、荣华渔村等大型酒楼餐饮资源,打造湖滨路美食街,不断做旺K17街区、星光美食城、京源城等黄金夜市街,构建集夜食、夜购、夜娱于一体的多元消费集聚区,有效聚集人流和产业,持续激发个体经济活力,促进商贸繁荣。

打造“绿美东城”名片。整合26个街心公园和3000亩郊野农田,构建“一带四山一湖多湿地”公园体系,形成“城在园中、园融城色”的生态格局;依托那龙河畔优美的田园风光,发挥星港汇文创街、十八子“四合院”等城区文旅资源的示范作用,创新推动那龙河“碧道+都市农业”融合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落连片开发。

在此背景下,东城镇以绿美生态引领农文旅融合,激活那龙河碧道发展动能。围绕那龙河碧道景观带,近年重点打造了美的湿地公园、文化创意街、乡遇石仑都市农业等文旅项目,举办阳东区首届“禁毒杯”龙舟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使碧道成为区域发展活力纽带。

此外,同步实施“美丽庭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庭院+N”发展模式,吸引碧道周边村落一批艺术家聚居建立工作室,带动村民自发建设乡厨小院、东河农庄、河畔生态农庄等特色庭院产业,构建起“庭院+文创”“庭院+餐饮”“庭院+民宿”等多元业态,有效盘活城郊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新活力。

经济硬实力持续增强的同时,东城镇始终注重营商“软环境”建设。去年以来,东城镇以阳江市“营商环境年”“提升落实年”为指引,全力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创新建立企业服务机制,开展蹲点服务,当好企业“店小二”。2025年以来,已协调解决喜之郎供电线路移交、昊天工贸等企业用地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在东城投资兴业的信心和获得感。

乡村蝶变

“面子”焕新颜 “里子”更厚实

盛夏的东城,生机勃勃。驱车来到金村村,一幅绿美乡村画卷跃然出现在眼前:整洁的沥青村道绿树成荫,鱼塘、凉亭、亲水平台等景观错落有致,村内“四小园”整齐有序,更有龙舟主题等特色墙绘点缀其间,形成“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过去大家乱堆乱放,乱丢垃圾,村子也没有‘后花园’。现在不一样了,垃圾每天有专人清运,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村子建设了绿道,让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一个个喜上眉梢。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得益于东城镇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金村村为缩影,东城镇制定《阳东区东城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工作方案》《阳东区东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一体推进“三大革命”“三清三拆三整治”和乡村绿化等行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常态化、长效化,让村庄由“一时美”转变为“一直美”。

当前,全镇实现镇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100%;2024年8月至今,整治危破房约250间,整治“六乱”约2万处;2024年以来动员社会各界和群众约3000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累计筹集绿化工作资金超157万元,种植1万余棵树木。

同时,全力抓好风貌带建设工作。目前,B5线风貌示范带东城段基本完工,现正在加快主干道“三线”下地改造,B11线风貌示范带共309栋建筑正加快实施改造。

除了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乡村蝶变还体现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实效上。

据悉,2024年东城镇培育出了3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百万村”,预计2025年这一数量还将增长。

“百万村”的秘诀之一缘于各村积极盘活村集体留用地。近年来,东城镇通过资产出租、村企合作、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创新方式盘活村集体留用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各村从“等靠要”转向主动创收,培育了“百万村”。

报平村成功盘活新江东路旁2.6万平方米等多处留用地,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城、羽毛球馆、凤凰乐园等优质产业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10万元。

报平村汽车城。

报平村汽车城。

丹载村通过阳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15年租期2320万元的总价格,成功拍出2万平方米闲置留用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超155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60万元。

金村村成功出租金村福利大楼、综合大楼和一块利用留用地建设的金村商贸城,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50万元。

那味村则将6.9万平方米留用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修建3.7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预计2025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20万元。此外,该村还按照“示范引领+产业配套”思路推进开发8.2万平方米闲置留用地,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增加,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据悉,除分红、为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为老人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外,金村村集体每年共同出资为村民购买医保、养老保险;报平村则将村集体收入10%用于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持续改善村庄道路、污水管道、路灯等民生基础设施。

活力迸发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城镇坚持党建引领,以民生为本、改革为要,通过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措施,全面提升圩镇功能品质,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聚力织密党群服务网络。近年来,东城镇建成21个“扬光党群驿站”,优化“党建网格+”服务,开展“一社区一载体”系列活动,持续通过“平台式”的服务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该镇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美丽圩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打通湖滨南路等“断头路”,建成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完成妇幼保健院等民生工程;在基本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美丽圩镇入口改造等4个项目,预计2025年12月完工;创新社区治理,推动11个小区成立业委会、8个小区组建物管会,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与此同时,全力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抓牢抓实医疗、教育及文化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阳东小学建成开学,增加公办小学学位2430个,城镇基础教育千人学位数达140余个、位居全区第一;官山社区就业驿站和东城镇就业驿站先后揭牌启用,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点;完善雨花集善敬老家园等2个助餐场所设施,推进建设1所长者饭堂,解决老年人“舌尖上的困难”;镇文化站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阳东小学建成开学。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东城以模式迭代升级持续激活发展动能,纵深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在“1.0土地出租模式”的基础上,相继做成“2.0物业租赁模式”“3.0引入产业带动就业模式”“4.0村民入股共同致富模式”,进而推进“4.0+N村级留用地过渡性开发”模式(即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审核同意后,通过租赁或自用方式(最长期限不得超过20年)对村集体基础设施完备、土地开发进度较慢的留用地进行过渡性开发,待开发条件成熟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再按约定回收土地,并按远景规划实施)。

聚焦社会力量参与,近年来东城持续凝聚多方合力,加强镇村建设。如,开展好“百社联百村”行动。推动阳江市建筑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汽车行业协会等与端陶村、报平村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做好山顶公园、研学基地等一批优质示范性公益项目;用好建筑企业结对帮扶资源,与广东艺筑建设有限公司等27家建筑企业进行结对,并谋划党群驿站等5个建筑企业帮扶项目。

从产业集群的 “钢筋铁骨” 到镇村联动的“风貌蝶变”,从民生服务的“幸福刻度”到改革创新的“活力源泉”,东城镇将继续紧扣“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打造更多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高度、新气象,为阳东区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多东城力量。

文字:南方+记者 黄林

通讯员 东城宣

图片:成伯伟 梁文栋 谭文强 林倩宇 资料图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