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中山南头“围剿”基孔肯雅热的10个日夜

作者 曾艳春;叶紫潇 2025-07-31 06:31
01:59

中山南头“围剿”基孔肯雅热的10个日夜

7月30日,入驻中山市南头镇将军社区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迎来一个新的任务:给出租屋窗户、下水道口装“纱窗”。

从将军社区、穗西社区到民安社区、南城社区,从志愿者送纱窗、教方法,到发动出租屋房东加入队伍,从药物灭蚊到物理防蚊,过去10天来,南头镇从未停止对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强攻”,逐渐织密全民参与的防控大网。

消杀人员对将军社区居民楼周边进行消毒。

消杀人员对将军社区居民楼周边进行消毒。

截至7月26日24时,广东报告新增了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佛山2882例,中山18例。

中山南头和佛山顺德,仅一桥之隔,来往密切。尤其是将军社区,是中山家电重镇——人流量、出租屋数量及企业数量最密集,是本轮中山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出现最早的社区。该社区工业园内,大部分企业老板都是顺德人,两地60%以上企业有关联、日均超万人次流动——在不妨碍两地来往的情况下开展控蚊灭蚊,难度可想而知。

南头镇是中山的“北大门”。此刻,这扇“门”正被织密成“网”,筑牢成守护万家安宁的坚实防线。

下沉

将时针拨到10天前。

7月20日,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强热带风暴级)刚登陆广东。当中山严阵以待应对台风之时,南头将军社区确诊了首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全市上下迅速响应。当晚,从市疾控专家到市镇村干部,连夜赶赴南头镇将军社区。

“社区联络员、驻点领导、网格数量、负责网格化防疫的对口单位……”21日上午,南头镇政府办公楼一楼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南头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一张涵盖南头镇7个社区的防控网格图、网格化防疫工作安排表迅速“铺排上墙”。

随后,根据全市工作部署,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宁军、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翠萍连夜带队进驻南头,成立南头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市级指导组,带领社区、镇街连续多日掀起以“清积水、灭蚊虫”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检查桶中积水有无蚊虫及虫卵。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检查桶中积水有无蚊虫及虫卵。

“初期,我们以病例点为中心画百米‘防御圈’,将十余个相互交叉的防御圈设为网格,每网格配‘5人加强小组’,即1名镇班子成员、1名中层干部、1名网格员、1名医护人员、1名消杀员,主要负责上门消杀、健康检测、宣教、动员群众清除杂物、清积水、防蚊虫等工作。”指着墙上清晰的核心防控圈,南头镇党委委员肖彦余介绍。

作为南头镇人流最密集、出租屋最多的社区,将军社区拥有5.6万人,超1600栋出租屋。1栋出租屋内,最高峰甚至有上百人,给排查带来不小挑战。

其间,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多次不打招呼,直奔南头镇将军社区、北帝社区等防疫一线,“走街串巷”进行暗访、督导工作。

在与村干部、群众互动交流过程中,针对基层防疫工作中暴露出的个别问题,郭文海随即主持召开防疫工作现场会。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头人,阻击基孔肯雅热,人人都是防线!”在南头镇的街头巷尾,以刘宇锋为代表的8名南头镇返乡大学生组成志愿队,承担起入户宣讲防蚊知识以及入户统计含幼虫积水数和户数的任务。这些收集起来的蚊虫数据,能为市疾控中心计算反映社区蚊子分布情况的布雷图指数提供支撑。

人力补充带来“战术转折”。从27日开始,南头镇将“点状防御”转向以将军社区全域为防御圈,二次划定250个“攻坚网格”,每个网格细化到15至20栋房屋,实现防控“战术升级”。

将军社区250个网格划分表。 

将军社区250个网格划分表。 

聚势

“全市总动员、全民齐参与,发动全市各行各业、每家每户利用周末时间,以防蚊灭蚊为重点全覆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25日,中山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后,利用周末时间,近3万名党员干部下镇入村,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动员各行各业、每家每户每个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走进南头镇防疫一线,最直观的体会是:全市“大兵团”下沉,防控体系全面升级。

“今天需要多少人和传单?”早上6点半,南头镇将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潘东华已经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堂忙开了。

潘东华掏出笔,计算着今天入户走访所需物资。在他身后,大堂已热热闹闹地挤满了数百名穿着各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正搬运物资。

将军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点物资。

将军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点物资。

力度还在持续加码。

7月27日上午,郭文海再次深入全市疫情防控任务最艰巨的南头镇社区一线。

当日下午,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前移至南头镇防疫一线,组织调度公安、城管、住建、交通等八大市直部门干部进驻南头镇,实现“最快速度”“最及时”的现场支援。

“千人大兵团”下沉,市委组织部调集千名志愿者;卫健系统抽调上百名医务人员;城管局投入百人专业消杀队、数十台重型设备……

“市指挥部前移,真正地让每个部门的资源直抵‘病灶’。” 作为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麦升涛驻点成为了将军社区党委第一书记,他真切地尝到了“市镇协同”的统筹力度。

上千人拧成一股绳,百名公安干警成了“流动防线”进入出租屋查积水,形成“警格+网格”的联动入户宣教。医疗力量的嵌入更显专业,来自全市的医护团队现场手把手教居民找出家中的“蚊子产房”。

“有了市镇协调支援的上千人,调度而来的12台挖掘机,我们连夜清理了长满杂草、积满水坑的闲置用地!”接连一周来,潘东华几乎每天都在凌晨3点才下班。以麦升涛、肖彦余为代表的一批镇街干部日夜不离岗,直接住进了南头镇政府。

南头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夜夜灯火通明。市镇及社区干部白天奔走在防疫一线,深夜也不归家,熬夜汇总数据、优化防疫流程。

每晚,南头镇都会汇总一份详尽的“疫情防控信息表”,涵盖网格入户、消杀、人员下沉、检测、经费、器械、蚊媒监测、支援力量、环境攻坚等,清晰反馈当日成效。

合围

“基孔什么肯热?”听到这个名字都念不顺的生僻词,将军社区的张阿姨几次都将入户的网格员拒之门外。

在志愿者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帮助指导下,张阿姨翻开手机,念起了社区通知:“请全体居民配合于今天傍晚7时起,一起在家中点燃蚊香!”

志愿者入户宣教。 

志愿者入户宣教。 

住在将军社区“防疫核心区”的张姨,是占用公共空地堆放杂物的“钉子户”之一。潘东华带网格员跑了8趟,坐在她家门槛上算“健康账”:“杂物积水生蚊子,不仅叮邻里,也会叮你和孩子。杂物不值钱,但得了病看病花钱。”这番“软磨硬泡”说服了张阿姨,她不仅自己清理,还动员了邻居。

起初,与张阿姨一样,对基孔肯雅热认识不足的群众还很多。

“群众工作要‘软磨’,第一块‘硬骨头’啃下,参与的人就多了!”潘东华说。

郭文海在南头镇召开第二场调度会时强调:“对涉疫重点区域,要增加消杀频次力度,铲除孳生地,把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力争更低!”潘东华透露,在市镇村干部和全民努力下,将军社区核心区的布雷图指数已连续多日控制在5以下。

连日来,南头镇聘请专业消杀人员加大清理力度。“这段时间以来,企业已出动6000多人次开展1300多次消杀。镇里成立专班,对问题形成闭环管理。”南头镇党委书记陈飞国表示。

南头之外,行动也未停歇。

连日来,中山市委主要领导连续部署、一线暗访,坚决筑牢“防蚊墙”,阻断传播链。市四套班子成员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带疾控手册入户,将政策转化为“翻盆倒罐清积水”的具体行动;市直部门与镇街班子成员结对包村,变“办公室决策”为“田埂方案”,针对城中村排水沟、老旧小区花盆托盘等死角,制定“一村一策”消杀清单。

“高位推动+下沉落地”的机制,让防控指令从“文件”变“行动”,治理力量高度“聚合”。

攻坚

强攻行动,还在继续。

7月28日上午,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带队到中山南头镇督导检查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指出“前期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值得肯定”。

丝毫不松懈,除对外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外,南头镇全体机关人员都下沉社区,并在原来一天两次消杀基础上,“追着蚊子打”,加大对蚊子藏身地消杀力度;数万支蚊怕水、超低容设备等,陆续补充到南头镇;市镇班子成员扛起责任,每个网格做到“彻底入户”,推动房前屋后和网格内垃圾黑点彻底清除、消杀彻底覆盖;每晚10点半前在社区开展工作,10点半后环卫作业继续开展……做到垃圾不留死角,不给蚊虫栖息滋生;把BI监测扩大到将军社区全域,调配力量加强覆盖,防蚊纱窗和下水道防蚊网开始安装……在南头镇,各社区已经全域动起来,奋力完成“强攻”任务。

7月29日,中山暴雨黄色预警再亮。雨水不断,清积水、防蚊虫的任务没有“终点”,病毒一天不消,战斗昼夜不息。

暴雨冲刷下,清积水的脚步更快,入户的身影走在网格深处。

抗击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强攻行动,仍在继续!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廖晶晶

摄影/摄像/剪辑:叶紫潇


编辑 李姗恒 钟头
校对 叶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