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清新:农技特派员“把脉开方”,助力鹰嘴桃提质增效

作者 贺欢 2025-07-25 16:50

为深入推动清新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再加力、初见效之年中心工作落实走深,近期,清新区人社局前往浸潭镇调研“百千万工程”相关工作。本次调研发现浸潭镇渔汕村鹰嘴桃种植基地在种植鹰嘴桃过程中存在病虫害防治、树体与花果管理等技术短板,种植难题亟需解决。在深入了解具体技术需求后,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迅速在专家库精准对碰匹配技术专家并积极对接联系,7月23日,广东省农技特派员、清远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队高级农艺师叶国军受邀深入到渔汕村鹰嘴桃种植基地,开展为期一天的“把脉问田头,送技助增收”专题技术指导活动,聚焦鹰嘴桃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将前沿、实用的果树管理技术直接送达田间地头,为清新区浸潭镇鹰嘴桃产业提质增效和“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叶国军(左二)讲解剪枝技巧。贺欢 摄

叶国军(左二)讲解剪枝技巧。贺欢 摄

精准把脉,技术指导直击痛点

活动伊始,叶国军顶着暑热深入基地核心示范区,俯身细察树势生长、枝叶分布、果实发育及土壤墒情,对细节进行逐一排查。

叶国军手持果枝剪,一边示范一边强调:“鹰嘴桃喜光,我们提倡‘长枝修剪’,重点在于选留健壮斜生或水平生长的中长果枝。像这种密集的直立徒长枝,必须坚决疏除,它们不仅消耗大量养分,还严重遮挡内膛光照,导致内膛结果枝衰弱甚至枯死,果实品质大幅下降。”他手把手指导种植基地负责人、广东东方恒力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颖诗操作。“大家看这串果子,挤在一起有七八个。我们要求的是‘合理负载’,像这样壮实的长果枝,最终保留2—3个位置好、果形正的果子就足够了。距离太近的果子,长大后必然互相挤压,不仅长不大,还极易引发病害。”他清晰的操作标准让围观种植户频频点头,豁然开朗。

“如果降雨量相对较小,施肥后至成熟时,桃树还没有完全吸收营养,容易影响成熟度,因此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针对坡度较高的地区,叶国军建议采用无人机喷洒,降低人工成本。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他还专门讲解了花期防晚霜、汛期防涝以及应对突发高温干旱等防灾减灾的实用技术措施,要密切关注气象预警,提前做好防范预案。

田间课堂,释疑解惑气氛热烈

理论结合实践的现场讲解后,活动移至基地屋内,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移动课堂”就地展开。叶国军与基地负责人、管理员围坐一圈,针对大家积攒已久的技术困惑,展开深入浅出的互动答疑。

针对大家最为关切的病虫害绿色防控问题,叶国军详细介绍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他重点推荐了物理防治,如悬挂特定光谱的太阳能杀虫灯、高效诱捕黄板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并详细讲解了关键防治时期的识别与精准用药策略。对于如何种出更优品质、卖出更好价钱,他分享了先进产区的经验,除了精细的树体与花果管理,实施果实套袋技术、建立严格的分级标准等是提升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此外,他还分享了绿色生态鹰嘴桃结果树全程管理月历指导清单,清单详细介绍了鹰嘴桃生长周期的注意事项,大大提高种植户的便利性。

“叶老师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包括防治病虫害、施肥操作、喷药配比、发展林下经济,都能一一耐心解答,此次活动受益颇丰。”基地负责人黄颖诗表示未来将在基地开展针对工人的主题培训,全面提升种植基地工人的种植技术水平。

近年来,浸潭镇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广东东方恒力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渔汕村建立全国最大的单体鹰嘴桃种植基地,面积已达4000亩。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聚焦浸潭镇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精准滴灌”式服务为抓手,推动鹰嘴桃产业提质增效。驿站一方面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地,针对种植户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难题开展现场指导,送去解决生产痛点的“及时雨”;另一方面搭建长效服务机制,链接省市区级专家资源搭建稳固的专家联系渠道和培育本土力量,助力浸潭鹰嘴桃“香、脆、甜、爽”的品质特色打响品牌。

下一步,人才驿站将系统梳理清新区鹰嘴桃、丝苗米、桂花鱼、清远鸡等优势产业需求清单,动态匹配专家库资源,筹划在关键农时节点组织专家回访或专题培训,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为清新区“科技兴农、产业富民”注入持久动力。

撰文:贺欢

来源: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浸潭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