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玻璃窗外的“家书”,托起生命的希望丨愈·见④

作者 王谢思齐 2025-05-27 20:55

【编者按】

医学不仅是循证的科学,更是共情的艺术。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南方+云浮频道联合云浮市人民医院推出“愈·见”专栏,通过记录医患故事,见证医疗中的温度与信任。愿每一次倾听与讲述,都能开出治愈的处方。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寂静的病房里格外清晰,连姨(化名)躺在ICU的病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这是她第几次住院了?心脏、肺、肾……每一次入院都像一场劫难,这次的消化道大出血更是让她在生死边缘徘徊。

胃镜、肠镜、介入手术、剖腹探查……医疗团队竭尽全力,但血便仍在持续。更令人揪心的是,不久前,她的两个儿子相继离世。生理的痛苦叠加精神的崩溃,连姨彻底绝望了。她反复呢喃:“放弃我吧,让我去见我的两个儿子……”‌

作为ICU的医护人员,我们深知常规的安慰已无济于事。ICU的探视限制让家属只能隔着玻璃窗短暂相见,视频通话、破例探视都未能唤醒她的求生意志。我们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去触动她封闭的心灵。‌

我们想,也许无声的文字比有声的语言更能触动人心,于是建议家属在玻璃窗上写字留言。第二天,那扇冰冷的窗变成了一面“爱的留言墙”。

“妈妈,生命只有一次,您坚强,我们才会坚强!”‌

“婆婆,加油!我等着你回家,我爱你!”‌

“您爱我们,我们也爱你,一起加油!”‌

阳光洒在那些字上,仿佛镀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起初,连姨对窗外的变化毫无反应。管床护士小陈指着窗外轻声说:“连姨,您看看窗外吧,您的家人在等您。”她缓缓转头,目光落在那些字上。刹那间,泪水在她眼角无声滑落。‌

此后,每当连姨情绪陷入低落,她就会望向窗外的“家书”。我们作为窗内的守护者,也开始用更细腻的方式陪伴她——有时轻声讲述康复患者的故事,有时安静地握住她的手。

渐渐地,连姨的眼神重新有了光彩,开始主动配合治疗,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她呢喃那句“放弃我吧”。她不再便血,血红蛋白也回升,出血得到了有效控制。不久后,她顺利转出了ICU。

医学不仅是修复身体的技术,更是修复心灵的艺术。当药物与技术触及极限时,一句“我等你回家”,或许就是最有效的良药。这面“留言墙”,不仅拯救了连姨,也提醒着我们——在ICU的冰冷仪器间,应该永远为爱留一扇窗。

撰文:李洁玲

整理: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编辑 牛攀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