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透明,希望源于科技——谈器官捐献信任危机

南方医plus 2025-06-16 17:24

近日,湘雅二医院相关事件引发公众对医疗行业透明度的关注。尽管官方通报已回应了多数质疑——器官捐献档案合法合规、音频材料多为误译——但围绕“器官移植黑幕”的流言仍在社交媒体上蔓延。不少器官捐献志愿者在恐慌中选择退出,也有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跟风放弃,无形中掐灭了许多患者的希望。这场信任危机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器官捐献与移植系统透明度的深切焦虑。

某社交平台上,不少志愿者被舆论影响选择退出。

某社交平台上,不少志愿者被舆论影响选择退出。

“器官移植”谣言带来的恐慌并非孤例。从缅甸电信诈骗“噶腰子”,到一些毫无根据的医院内部器官交易传闻,这类惊悚且极具煽动性的谣言屡屡出现。其根源在于公众对器官捐献流程缺乏了解,而谣言往往以“血腥”“暴利”等标签化叙事吸引眼球,利用人们对未知和黑暗的恐惧心理,迅速扩散传播,给器官捐献事业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当个体悲剧撞上系统性议题,公众更易陷入“阴谋论”叙事,而非冷静分析真相。

必须明确的是,自2017年起,我国就已建立了严格规范的遗体器官捐献体系,明确仅承认公民自愿捐献这一合法来源。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规定了“从事人体器官获取、移植的医务人员不得参与遗体器官捐献人的死亡判定”“获取遗体器官前,应当向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委员会中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学专家不超过委员人数的四分之一”等,从法律层面为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规范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然而,尽管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公众对器官捐献仍存在诸多疑虑。这反映出当前器官捐献工作在透明度和公众沟通方面存在不足。要让器官捐献回归理性轨道,需从制度设计和公众教育双线发力。

在制度设计优化上,全流程透明化是关键。首先是更大范围的信息公开,将器官捐献者的身份信息、捐献意愿表达方式、分配过程全程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并向捐献者家属和社会公示摘要,接受第三方监督;其次,强化科技赋能追溯能力,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器官分配链,确保每一步操作可追溯;此外,在现有的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制度上,建议由省级或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区域性独立伦理审查中心,对高风险移植案例进行二次审查,邀请人大代表、媒体代表或患者家属代表列席部分伦理委员会会议,增强透明度。

公众参与和科普教育是破解认知壁垒的重要抓手。通过纪录片、医学专家直播等形式直观展示器官捐献的科学流程,例如“一个遗体捐献者如何同时救助多人”,可有效破除误解。对捐献者家庭在现有的“申请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优先排序”基础上,还可给予税收减免、医疗优先权等政策倾斜,在“器官捐献日”予以表彰,提升社会荣誉感。此外,联合媒体、医学机构和科普作家建立谣言快速响应机制,用权威数据和事实及时“灭火”,也是遏制恐慌情绪蔓延的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器官捐献,器官供体短缺的问题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此,积极推动器官医学的发展,探索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器官医学蓬勃发展,未来或可激活人体自身修复能力,从“移植器官”转向“再生器官”;人造心脏技术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为心脏衰竭患者带来新的生机;猪肾脏、心脏等异体移植临床试验也在推进中,若能成功实现临床应用,将极大拓展器官来源渠道。加大对器官医学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有望在未来彻底改写器官供体短缺的困局。

湘雅二院事件的舆论争议,本质上是一场信任危机。公众的恐慌与质疑,不应被简单归咎为“过度敏感”,而应成为推动制度改革的动力。唯有通过透明化制度设计、科技赋能与公众教育,才能让器官捐献回归其本质——一场纯粹的生命接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器官捐献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让更多生命在爱的传递中重焕生机。

作者:方壮玮

编辑 朱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