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青年,在江门“百千万工程”大舞台上创业兴乡

作者 黄烨倩 2025-05-26 19:18

“青年”与“乡村”,两个充满希望的名词结合起来,总能激发无限遐想。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江门积极推动全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江门共青团坚持将服务和培育兴乡青年作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在宣传引流、平台搭建、技能培训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

当心怀壮志的新时代青年,遇上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他们在绿色的田野上激扬起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海归博士成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投身家乡陈皮事业;90后在江门建设智慧农场,用技术改变农业;华人青年投身乡村文旅项目,让沉睡的百年侨乡建筑重焕生机;充满创意的“80后”参与村庄发展规划,统筹管理、运营村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收入……

近日,由团江门市委联合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人才工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等部门举办的江门市首届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决赛举行。活动吸引了超百个涵盖种养殖业、农业科技、乡村文旅等创业项目报名参与。团江门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创业者、优质创业项目在江门落户扎根。

江门举行首届兴乡青年创业大赛,聚集展示一批优秀青年兴乡创业项目。团江门市委供图

江门举行首届兴乡青年创业大赛,聚集展示一批优秀青年兴乡创业项目。团江门市委供图

新质生产力“破土”

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他们敢为人先、善于创新,主动对接江门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在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大胆尝试,以新质生产力为江门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会亚太陈皮产业园内,阳光透过茶枝柑的枝叶洒在刘雪菲身上。这位海归博士正俯身观察青果的油胞分布情况。两年前,她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实验室里与各种药品“打交道”,如今,她已成为省农村乡土专家,用乡土情怀守护这片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陈皮。

刘雪菲自小就在陈皮的甘香中长大。“陈皮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行业,存在着多产业资源分散、行业标准化缺乏等痛点。”回到家乡后,作为新会亚太陈皮产业园的重要负责人,刘雪菲带领团队研发陈皮溯源系统,建立无人智能仓库,将鲜果清洗、风干、筛选、开果、挖肉、软化、反皮、抽湿、入库、生晒十大生产步骤标准化,保障产品有溯源、生产有监管、仓储有保证。在这一基础上,刘雪菲还创新性地采用行业内首个“3P”模式,链接产业园、平台、合伙人,实现传统产业转向规模化、数字化及产业化。

海归博士刘雪菲返乡后,带领团队研发陈皮溯源系统,建立无人智能仓库。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海归博士刘雪菲返乡后,带领团队研发陈皮溯源系统,建立无人智能仓库。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当热爱成为事业,更多的侨乡青年在创业中敢“开新局”,敢“闯新路”。

“90后”新农人张永发在20岁时报名参加华南农业大学举行的农业技术培训,受到现代农业种植模式的启发后,辞工返乡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如今,张永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90后土专家”,他创办经营的双水镇文发农业种植场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模式,引起袁隆平团队等各界人士关注。张永发引入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四情(虫情、苗情、墒情、灾情)监测系统,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农田,让农业管理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驱动”,其经营的企业年产值已达1000 万元。

返乡创业后,张永发一心推动农业机械化,助力农户增收。受访者供图

返乡创业后,张永发一心推动农业机械化,助力农户增收。受访者供图

从50亩到1300亩,从人工插秧到智慧农业,张永发用15年时间证明:“农业不是‘没出路’,而是‘没找对路’。如今,已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农村,用智慧农机、直播、电商重新定义农业。”

创业路上,需要使出更多的牛劲,付出更多的努力。

温伟文在鹤山龙口镇建立起“养殖—牛粪有机肥—种植—饲料收储—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团江门市委供图

温伟文在鹤山龙口镇建立起“养殖—牛粪有机肥—种植—饲料收储—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团江门市委供图

在鹤山,有这样一位与牛打交道的“牛”人。鹤山市旺牛世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伟文带领团队,成功从普通养殖向生态循环养殖转型,形成“养殖—牛粪有机肥—种植—饲料收储—养殖”的生态循环,并且联农带农,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让肉牛养殖业向产业化经营目标发展,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通过‘公司 + 返乡青年 + 商场联动’的模式,我们打造循环利用、数字化流动的产业生态。”目前,温伟文联合广东省社科院团队打造创新养殖模式已闯出了名堂,也直接带动超千个就业岗位。

多元业态被激活

江门乡村发展潜力无限,正逐渐成为吸引青年兴乡创业、实现价值的热土。而随着越来越多拥有专业运营知识的青年来到江门乡村,各类资源被充分利用开发,乡村业态不断繁荣,乡村多元价值得以展现。

翘庐,一座由台山籍旅缅甸华侨、建筑设计师朱锦翘精心打造的建筑,曾因其独特的设计和东南亚风情,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家后人相继离乡,翘庐逐渐荒废,甚至一度面临倒塌的风险。

“大桥经济”东风吹来,它遇到了华人青年李旻禧及其团队。历时两年,李旻禧及其团队精心打磨,力求让这座古建筑重现往昔风采。如今,翘庐已蝶变为集民宿、餐饮、艺术空间、研学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明年,李旻禧及其团队还将启动云翠竹海项目,同时拓展艺术、研学板块项目,创造就业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返乡创业后,美籍华人李旻禧及其团队精心盘活华侨旧建筑。团江门市委供图

返乡创业后,美籍华人李旻禧及其团队精心盘活华侨旧建筑。团江门市委供图

让祖辈的手艺在时代里长出新枝,是不少创业青年的追求。

去年,鹤山侨益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归侨侨眷“00后”林正欣辞去稳定的工作,投身于父亲一直坚持的茶产业。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对外宣传和品牌打造,致力于将家乡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返乡后,林正欣致力将家乡“侨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受访者供图

返乡后,林正欣致力将家乡“侨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受访者供图

作为创业刚一年的“新生”,林正欣对未来有更多规划,持续做好越侨文化体验文章。比如,举办 “中越茶文化节”,促进文化的交融与传承;打造归侨故事角,邀请归侨长者口述历史,分享回国种植茶叶的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青年的回归,让更多的乡村之美被充分“看见”。

鹤山双桥村位于古劳水乡,不但是一座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村,更是水乡旅游的重点地区。如今,在创业青年黄德清及一众高层次人才的运营下,双桥村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他们曾参与开平赤坎古镇、中山桂南村项目等,在乡村文旅运营方面积累大量实践经验,目前正在推动以双桥村为核心,联动周边村落,先行谋划水乡湿地片区产业发展,串联起古村非遗、渔乐田园、生态茶山等多个片区,打造一批“农业+”“文旅+”重点项目。黄德清透露,“古劳水乡”定制版小程序即将上线,为游客集合展示古劳水乡“吃住行游购学”产品体系。

创业青年黄德清与团队在鹤山古劳镇开展全域文旅运营项目。团江门市委供图

创业青年黄德清与团队在鹤山古劳镇开展全域文旅运营项目。团江门市委供图

农文旅深度融合

青年人有想法、敢创新、肯实干,在古老的乡村里,青年的各种奇思妙想为当下农文旅融合点燃新的“星火”。

“五一”假期,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的主题民宿一房难求,连续多天爆满。曾经的空心村,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背后离不开侨乡创业青年的努力。“农村是一片很广阔的天地,带动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是我坚持要做的事情。”2023年,富有创意的“80后”李劲新当上了恩平米仓村的“乡村CEO”,创办簕菜文化创意园,参与村庄的发展规划,统筹管理、运营村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收入。

在节目《三餐四季》中,李劲新(左二)向嘉宾介绍恩平簕菜。受访者供图

在节目《三餐四季》中,李劲新(左二)向嘉宾介绍恩平簕菜。受访者供图

以本土特色资源为基础,李劲新及其团队走净资产开发路径,通过政府、企业协同减少“内耗”,利用区域条件实现可持续性。如今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将来文旅扩展面积还将达到400亩,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平均增收上千元。

推动农文旅融合,是不少侨乡青年创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张永发计划完善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包括传统农耕、机械化、智慧农业体验等,让青少年感受体验科技创新给农业带来的新变化;李旻禧及其团队希望打造太空仓艺术项目,举办各类节假日演唱会、团建活动,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林正欣将依托茶叶生产基地和侨茶文化,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推出茶旅融合精品路线,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侨茶文化。

新时代大潮中,江门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充分展现责任担当、青春激情和奉献情怀。此前,江门共青团就深入挖掘百名兴乡青年先进典型,例如香港返江创业青年梁伟钊被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积极营造青年兴乡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举办兴乡青年电商培训,着力促进“零基础”的创业青年懂网络、会直播。

“百千万工程”的舞台无比广阔,侨乡青年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接下来,江门共青团将持续实施兴乡青年创业扶持行动,不断优化服务青年兴乡的举措,打通兴乡青年挖掘培育全链条工作体系。系列措施包括:组建江门兴乡青年合作社,吸纳、联络和服务兴乡青年;深化银团合作对接机制,探索开发青年专属信贷产品,着力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问题;举办青年兴乡技能培训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网络、会盘活、善运营的新时代兴乡青年人才,为江门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梁凌致 吴中垚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