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记》:理想在文字中飞扬

2025-08-03 09:36

文|刘茉琳

前段时间有机会和黄仕忠老师一聚。席间几位年轻女老师聊到育儿经,就说了一句:“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黄老师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嗯,写论文啊,要多描述,少判断。”我一愣,老师这是在讲学术方法。只听老师继续说:“你们看,什么叫‘就好了’?要描述这个状态,更何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不是一个‘就好了’可以涵盖的。”我一边点头一边忍住笑,想起了黄老师新书《进学记》里写到他自己在诸位师长身边的那些文字。

《进学记》由“问学之路”“从师岁月”“师友往事”“东瀛书影”“学人书序”“我的大学”六个部分共同构成,书中诸篇成文时间跨度四十年,虽然不是严丝合缝的大部头,却灵巧自在如同一面六棱镜,不同的切面分之则各有色彩,合而转动则光芒闪烁。其中学术是主线,围绕这条线写人,叙事,记时代。

《进学记》。 受访者供图

《进学记》。 受访者供图

黄仕忠是1978年入学的大学生。那个年代旧迹未除,新途待拓,睥睨四海的精神底色构成了一代天之骄子的风貌。因此,黄仕忠写的虽然是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却也是新时期第一代大学生的缩影;记录的是他自己在象牙塔里钻研学术,其实也是一代学人的进学之路。书中文字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以一种自信、骄傲又深情的笔触谱写着人生轨迹,但同时又有整整一代人的共性。这是学者散文,是学术札记,更是生命印记。

《进学记》写人,写徐朔方先生、沈文倬先生、刘操南先生,都写了他们的“怪”,这“怪”当然就是先生们身上最大的特点,因此寥寥数笔已现神韵,篇幅不长却难以忘怀。其中写其硕导徐朔方先生尤其细致传神,读来只觉纸短情长。而写王季思先生那篇则不仅叙写人,也思考了时代与历史,文末所录王先生晚年所写“薪火相传光不绝,长留双眼看春星”让人喟叹不已。这篇文章写的是王季思先生,更是对那一代经历过战火与动荡、走过时代起伏的老先生们的回望与致敬,也写出了黄仕忠这一代知识分子理解、传承与发扬的心路。

书中还有两封黄仕忠年轻时在日本访问期间给妻子的信。写到自己查阅一天资料之后好不容易买到两罐啤酒,喝个痛快就脱了鞋袜在草地上大睡一觉。会心一笑下后细想,其实求学之途甚苦,但查阅资料心满意足,酒后席地一睡苦又变甘,如此快意人生,真是有学林侠者之风。

《进学记》中,尤其是非常动人地刻写了“我心飞扬的80年代”,让人神往不已。书的最后一章是“我的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一本书、一件衣服、一辆自行车都值得记录,因为它们都是时代的注脚。读完这青春洋溢的一章,仿佛最后一块拼图被轻轻放上,原来,这才是故事的起点,既是个体经验的起点,也是整个社会的转折。整书合上的那一刻觉得仿佛经历了整整一个时代,时间、生命、文学、理想、追求都沉淀在了文字里,而最难得的是其中真情不变,最不可替代的是岁月沉淀。求学时代有飞扬,学术钻研有刻苦,学有建树有沉着,如今又有几分恣意,仍是当年“我心飞扬”的底子,却也有了“看山还是山”的另一重境界。

有时候面对学生,我会思考有关理想主义的问题。但是打开《进学记》的时候,我又一次次确认,路从来没有消失,时间不会带走理想,困难也不会消灭浪漫,相反,只会使它们更耀眼,这些美好的文字让我们每一个读者在阅读中积累经验、延展生命、继续前行。

(作者为文学评论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编辑 张茵 周煦钊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