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石龙镇林屋村林女士家的庭院,三角梅、洋牡丹、蕙兰等花卉错落有致,将小院装扮得生机勃勃,宛如一座温馨的小花园。林女士说:“美化自家庭院,能让自己舒心,更盼着和邻里一起让庭院焕新颜。”
这方小小庭院,既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更串联起邻里间的深厚情谊。
2024年以来,东莞市创新探索“美丽庭院+微经济”模式,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利用自有或租用房屋以“庭院+电商”“庭院+特色手艺”“庭院+休闲旅游”等模式发展庭院经济,走出一条既有“颜值”更有“价值”的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共生发展之路,推动实现人居环境提质、特色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增收、乡村和谐共治的多方共赢。
南城街道水濂社区“村舍咖啡” 受访者 供图
南城街道水濂社区“村舍咖啡” 受访者 供图
精准赋能,推动从“一户美”到“户户美”
如何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加强方向指引、政策保障、资源投入尤为重要。
为此,东莞市以“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为契机,依托各方力量精准赋能乡村治理,带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房前屋后小花园、小景观打造,营造全民参与绿美乡村建设氛围。
一方面,给庭院经济给予了多元指导。科学制订《美丽庭院建设标准清单指引》等指导性文件,按照2万元/个补助标准支持32个庭院经济重点项目,精准打造“美丽庭院+微经济”样板。与此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妇联执委、志愿者等主动亮身份,通过“敲门行动”推动“庭院经济”概念入脑、入心、入家庭。成立571支“美丽庭院导师团”,先后开展美食、美妆、插花、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805场次,为村民免费提供创业指导、链接创业贷款、提供资源对接等服务,让村民创业有“术”、致富有“路”。
南城街道水濂社区开展美丽庭院导师团共建交流。受访者 供图
南城街道水濂社区开展美丽庭院导师团共建交流。受访者 供图
另一方面,在建设美丽庭院方面给予多元激励。推广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23亿元;推出“玉兰荟萃 美丽庭院”女性专项金融服务,开展169场女性专项金融服务活动,向创业女性发放低息贷31.16亿元,鼓励妇女“家门口”就业创业。大力推进“百企百社助百村”活动,发动33家有爱心、有意愿、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与34个村(社区)结对合作,以公益化、微利化、项目化等方式出资捐绿建设美丽庭院,促进庭院经济发展。
联合东莞农商银行推出“玉兰荟萃 美丽庭院”女性专项金融服务。受访者 供图
联合东莞农商银行推出“玉兰荟萃 美丽庭院”女性专项金融服务。受访者 供图
示范带动,推动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环境一靓,人流变旺,各村不断擦亮绿美底色,将“美丽庭院”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庭院经济发展优势,让好环境引来好项目,带动好就业。
在茶山镇南社村依托古民居岭南庭院,通过修缮活化旧民居,带动文旅类庭院经济30余家,村集体门票分成年收入从12万元提升至300多万元,古民居内商户综合创收从10多万元提升至上千万元,增长了100多倍;长安镇新民社区多名返乡青年将自家庭院精心打造成咖啡厅、画室,带动25名妇女就业创业……
寮步镇横坑社区“美丽庭院”典型户。受访者 供图
寮步镇横坑社区“美丽庭院”典型户。受访者 供图
要让“美丽庭院”“持久美”,还需要靠产业带动。东莞按照“一家一品”的发展思路,鼓励村民结合乡土特色,各展所长,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在石碣镇水南村活化利用旧建筑,培育“庭院+美食”“庭院+文创”等特色产业,打造巾帼创富一条街,将“鹤东一号”、“八角井”咖啡屋等特色庭院与袁崇焕纪念园、传统民俗“交盘会”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打响文旅品牌;虎门镇虎门寨社区居民钟慧、钟颖姐妹俩爱好民间印染,将老旧小区房屋打造成花园式的工作室“素语花园”,通过直播带货走出一条“庭院+文创”的特色之路。
石碣镇水南村打造巾帼创富一条街 受访者 供图
石碣镇水南村打造巾帼创富一条街 受访者 供图
文化传承,也是“持久美”的法宝之一,以本土特色文化为牵引,推动传统文化在庭院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焕发生机。例如石龙镇中山西社区结合流量热点“骑楼文化”打造《热辣滚烫》电影取景地打卡墙,打造社区文化空间;洪梅镇乌沙村李炳坤夫妇利用传统手艺制作花灯,不仅带旺了自家庭院,还带动多名当地村民就业……
石龙镇中山西社区打造《热辣滚烫》电影取景地打卡墙 受访者 供图
石龙镇中山西社区打造《热辣滚烫》电影取景地打卡墙 受访者 供图
据统计,目前全市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含培育对象)已培育庭院经济典型401户,非典型村培育528户,成功带动4967名村民创业就业。
东莞从环境带动、产业带动、文化带动入手,引导乡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持续激发群众创业就业、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活力。
横沥镇张坑村“红莞咖啡”。受访者 供图
横沥镇张坑村“红莞咖啡”。受访者 供图
深挖内涵,推动从“外在美”到“内在美”
除了发展庭院经济以外,东莞不断强化“庭院+”思维,以“小庭院”为载体,探索“美丽庭院+N”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南城街道三元里社区利用地处繁华中心区、文化商业集聚、交通发达便利等优势,升级传统商业空间中的业态分布方式,打造集约型、多元化的开放式商铺“商业盒子”,为小微商铺提供灵活、富有创意的创业场地,培育创富典型25户,涵盖餐饮、影视传媒、零售等行业,其中,由百年老宅改造而成的“泰年号·如隐茶事”集新中式小院、茶文化和非遗手工漆扇制作体验于一体,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南城街道三元里社区“泰年号·如隐茶事”新中式茶饮店。受访者供图
南城街道三元里社区“泰年号·如隐茶事”新中式茶饮店。受访者供图
东城街道桑园社区探索“美丽庭院+公益赋能+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对龙湖公园边闲置垃圾转运站和裸露土地进行改造,深度融合花卉超市、城市阅读驿站、爱心妈妈志愿服务、430学堂等项目,打造桑园龙湖边“美丽庭院”,成为社区街头会客厅和居民共治共享空间。
东城街道桑园社区龙湖边“美丽庭院” 。受访者供图
东城街道桑园社区龙湖边“美丽庭院”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东莞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内各类资源,与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做好关爱服务、践行儿童友好理念等有机融合,通过庭院“小窗口”展示“美丽庭院”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例如,大岭山镇运用“玉兰花开 积分超市”载体激励作用,以“好作为换积分”的方式鼓励广大家庭共享庭院改造心得、晾晒庭院改造成果。
大岭山镇花卉超市兑换点。受访者供图
大岭山镇花卉超市兑换点。受访者供图
眼下,东莞正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有效盘活闲置院落空间、挖掘本土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创业就业,让每家每户都有机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中的一道风景线,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共治的东莞之路。
南方+记者 薛屏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