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深论|从暖蜂驿站到地铁纳凉区:深圳为何总能“暖”到心坎上

作者 崔璨 2025-07-14 20:12

7月13日,罗湖口岸29.7万人次的通关数据创下历史新高。就在同一天,深圳地铁的7座车站悄然开辟出纳凉区。

当外界目光聚焦于滚滚人潮时,城市却在人流的缝隙里为市民悄悄支起一方清凉天地——桌椅、绘本、书籍静候疲惫身影,松岗公园站的长廊式纳凉区甚至贴心添置了阅读、儿童玩耍与观影功能。

身上是凉凉的,心里是暖暖的。这就是圳式温暖。

她从不吝啬于细处散发,它懂得烈日下外卖骑手奔波的艰辛,于是,超千座“暖蜂驿站”在街头巷尾悄然绽放,空调、冷饮与休憩座椅成为风雨无阻的守护;

她理解年轻人对学习空间的渴求,于是,全市10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便敞开大门,化作深夜灯火通明的免费自习室;

她知晓市民对健康活力的向往,于是,677个社区里的运动设施便如春笋般生长,随时等候汗水挥洒。

在深圳,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座城市对人的体察,既细致入微,又自然而然。更为重要的是,深圳的公共服务,向来不是单点爆发,而是系统输出的“温暖矩阵”。

从地铁纳凉区到暖蜂驿站,从24小时自习室到社区运动角,服务链条的延展恰如精密织网,无声覆盖市民生活褶皱处。一张“便民服务卡”,允许付费区乘客20分钟内出站如厕,将应急需求纳入制度设计;南头古城站下沉广场,将地下空间打造成集通行、休憩、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深圳的公共服务,从不满足于“有”,而孜孜以求“优”与“巧”。

城市治理的温度,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每一刻体恤凡人之需的精准刻度上。

当“空调刺客”悄然出没于某些场所,深圳地铁却主动敞开凉爽空间;当“蹭凉族”在别处遭遇驱赶,深圳纳凉区的绘本与座椅却静候着带娃市民……这种“未诉先办”的治理自觉,让政策的温度与市民的体感始终同步。网友惊叹的“next level”,并非科技奇观,而是城市对普通人呼吸节奏的细微体察与尊重。

深圳的“暖”,是“城市大脑”与“民生末梢”在治理神经中高效连接,让公共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至城市每个角落。她用智慧与温情,把城市的钢筋水泥,点化成了可触摸的暖意。

当一座城市在盛夏的喧嚣中,不忘为市民摆上一张安静座椅,在寒冬的街头,为奔波的骑手亮起一盏灯——她便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堆砌,而是千万人可依可靠的生命家园。

这便是深圳的魅力:她始终懂得,城市的伟大,不在摩天大楼的阴影长度,而在于阳光如何公平地照进每个普通人生活的缝隙里。

所以,“圳式温暖”不是口号,她早已沉淀为一种高level的治理哲学,那就是把人的冷暖悲欢,刻进城市运行的底层逻辑,让每一次抵达都成为归家般的安心。

南方+记者 崔璨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