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关学院与南雄联合打造的“双百行动”共建成果——广府藤茶再换新颜。历经改良升级的第二代广府藤茶上市,清新的口感让不少消费者眼前一亮。
这背后,是韶关学院“藤爱有佳”藤茶助农实践队两年多来在田间地头的辛勤付出。从红色故事里汲取力量,用科技给传统产业插上翅膀,这群青年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让南雄的藤茶从山间野藤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叶”。
在南雄市水口战役纪念公园,实践队的队员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段往事。80多年前,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村民们把野生藤茶捣碎了给伤员消炎,煮成茶汤给战士们解渴。“这藤茶可是救过红军的命,现在咱们得让它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实践队队员每次听完都深有感触。
实践队指导老师肖仔君常对队员们说:“红色教育不是喊口号,得落到实处。”在一次主题学习会后,队员们在团旗下宣誓,要把藤茶产业做起来。如今,这句誓言成了他们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动力。队员们说,每次看到村里老人说起红军和藤茶的故事时眼里的光,就觉得自己干的这事特别有意义。
去年夏天,实践队第一次到篛过村的藤茶基地,正赶上高温天气。队员们跟着村民钻进茶园,手里拿着记录本,一边擦汗一边问“这藤茶长到多高采摘最合适?”“病虫害用什么法子防治不影响口感?”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纳闷:“这些娃娃能懂啥?”
可没过多久,大家就对这些大学生刮目相看了。
实践队把采回来的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反复试验后,拿出了一份详细的生产线可行性方案。方案里,从杀青的温度到包装机的参数,一条条都写得明明白白。村民李大叔照着方案里的工艺试炒了一批藤茶,没想到味道比以前好多了,卖价也高了不少。“以前这东西在山里都没人要,现在成了宝贝,多亏了这些娃娃。”李大叔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的藤茶加工,既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柴火杀青手艺,又添了新的加工设备。实践队还帮着研发了气泡藤茶、保健茶包,让藤茶有了更多花样。
两年来,实践队的成绩单实实在在:第一批10万瓶藤茶三个月就卖光了,刚上市的第二代12.6万瓶,一个月就卖了大半。
在篛过村新规划的粗加工生产线厂址,实践队队员正在记录设备安装所需要的场地尺寸。“我们计划三年内培养20个本地技术骨干,以后就算我们走了,他们也能把藤茶产业做下去。”
山间的茶园里,新抽的嫩芽透着绿意。实践队的队员们说,他们想让这藤茶成为村里的“绿色引擎”。这些青年大学生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青春就该这样扎根大地,开花结果。而南雄的藤茶,也在这些年轻人的手里,续写着新的故事。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谢灵来 向前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