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浈江:专家“点对点”破解金龟养殖难题,产学研合作共启新篇

作者 唐音 2025-07-30 14:59

近日,韶关市浈江区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原则,在新韶镇举办“‘三乡’聚贤融智计划——龟类养殖技术人才交流研究活动”对接合作签约仪式,并围绕新韶龟谷种苗孵化率偏低、龟类疾病防治难等问题,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专家团队现场开展龟类养殖关键技术人才交流活动。

据悉,“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浈江区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了集养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新韶龟谷。作为本地特色养殖产业的重要载体,新韶龟谷在快速发展中遭遇种苗孵化率低、病害频发、饲料成本高等技术瓶颈。2024年底,浈江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通过走访摸排,梳理出四项具体需求:一是种苗孵化率偏低,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和规模扩张;二是养殖技术相对传统,精细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三是龟类疾病防治压力大,特别是“白眼病”等常见病害频发,当地养殖户对此尚处于经验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科学的防治方案,且治疗药物成本高昂,进一步加重了养殖负担;四是养殖成本控制难,饲料、药品等投入品成本优化空间需挖掘。

为突破发展瓶颈,去年12月以来,浈江区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水产养殖学副教授寇红岩团队多次对接,特邀其团队到新韶镇龟谷“点对点”指导。在交流研究过程中,专家团队针对龟类养殖发展瓶颈,从建立种龟遗传档案、科学调控水质、优化饲料营养配比等方面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就拓展龟类产品深加工和开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本次活动中,浈江区委组织部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正式签署了服务委托协议。协议明确建立“人才合作技术长效机制”,专家团队将提供持续的技术咨询、定期回访指导及人员培训。此次合作意味着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从“牵线”迈出到“落地”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政府+科研院校+合作社”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浈江落地生根,是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紧扣产业需求“精准把脉、对症开方”的有效实践,也是浈江区构建“科技人才—产业基地—乡村振兴”长效合作机制的缩影。

浈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浈江区将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一步落实“‘三乡’聚贤”融智计划,积极对接食品加工、生物科技、文旅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为新韶龟谷探索深加工路径、打造特色品牌、开发文旅项目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郑颖彦 廖紫柔

编辑 杨韬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