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拍摄!这部电影能找回你的“青春”

珠海发布 2025-07-18 06:30

路边冒着蒸汽的肠粉铺、

特色的“水手服”校服、

板樟山下穿梭飞驰的车流……

2015年初上映的《青涩日记》

是珠海首部纯本土电影,

讲述了初中少年

寻找自我、坚韧成长的青春故事。

镜头里的珠海

不再是旅游宣传片中的背景板,

而成为青春期情感的真实载体。

本土血脉

一部纯正“珠海制造”诞生记

电影《青涩日记》,从原著到制作团队再到演员阵容,无不流淌着珠海的文化血液。

原著作者裴蓓是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是珠海特区报社记者,她将自己在记者生涯中对问题少年的观察转化为文学作品《青涩》,进而孕育了电影《青涩日记》。

导演谢悠与裴蓓是一对母子,这位当时年仅24岁的导演,虽非电影科班出身,却用年轻一代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母亲的文学世界。

男女主角则是来自珠海七中的学生,虽毫无任何演艺经验,却因与角色的高度共鸣,将青春期少年的迷茫与挣扎演绎得自然动人。

凭借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真实呈现,2015年,《青涩日记》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和最佳导演处女作两项提名,成为广东电影的骄傲。

影像记忆

呈现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青涩日记》所呈现的珠海,既有情侣路的浪漫海岸线,也有普通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既有现代化校园的蓬勃朝气,也有家庭关系的复杂面貌。这种多层次的影像记录,为珠海的城市记忆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注脚。

电影中,两个少年在珠海街巷间穿行,在校园角落交流,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成长的叙事,也是一座城市成长的隐喻。珠海“敢为人先,路在脚下”的精气神,在《青涩日记》的创作历程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一位母亲作家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一位年轻导演挑战非职业演员的胆识,一群中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尝试,一座城市支持本土文化创作的远见。

珠海情侣路上的海风依旧吹拂,校园里的少年们奔跑跳跃,电影《青涩日记》中的画面已成为这座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城市印记

从银幕光影到文化强市的跃升

《青涩日记》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电影作品,它更标志着珠海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近年来,珠海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相继实施《珠海市人才创业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珠海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文化产业奖励奖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同时,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新引擎,珠海还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场景。

7月16日,珠海市委宣传部与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影视创作、发行推广、产业集聚、人才培养、影视IP打造、文旅融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建设,推动广东电影精品创作和行业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注入动能。

先后举办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话剧《龙腾伶仃洋》、长篇小说《平安批》等一批本土主创、原创精品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珠海,正以丰富的文化载体打造城市名片,不断刷新着城市的精神高度。

读懂珠海,有多少种方式?或漫步滨海,在山海间探寻珠海浪漫的一面;或走进街巷,在city walk的脚步里感叹珠海的沉淀;又或是跨越时间的维度,沉浸在大银幕的光影中,亲眼见证这座城市蝶变、成长、进化的每一步——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珠海从边陲小镇到都市的巨变,看见珠海与澳门同生共息的日常,看见伶仃洋畔自由跃动的白海豚,看见速度与激情的豪迈,看见喜剧与悲剧的交织,看见人世间萦绕的爱,看见校园里萌动的愁。

珠海的百态,被镜头记录,被演员演绎,从而被大家铭记。“电影里的珠海”系列报道将带领大家从银幕读懂珠海,读懂珠海这座城市“敢为人先,路在脚下”的精气神——活力、创新、美丽、共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