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江湖”广州崛起,大变局来了?

广州科技创新 2025-09-25 11:45

前言 

在全国半导体江湖中,广州身处什么段位?

外地资本暗流涌动、行业巨头“用脚投票”,近期关于广州芯片接二连三的消息,揭示出中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之变。

9月4日,芯原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将在白云建设“华南研发中心”,补上半导体IP领域的重要一环。

三个多月前,广州本土培育的超级独角兽,粤芯半导体正式启动IPO。这家曾连续三年入选胡润独角兽榜单的企业,估值达160亿元。

芯粤能

如果将视野再放远,“重磅炸弹”还有不少:

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中微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华南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芯粤能车规级、工控级碳化硅芯片实现量产;增芯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投产启动……闷声发财的“广州芯”,近年迎来“大爆发”时刻。

从岭南芯片制造的“一穷二白”,到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广州“强芯”进行时,如何搅动芯片江湖的“一池春水”?

01 群“芯”璀璨

放眼芯片江湖——

长三角是“名门大派”,汇集了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各路绝学,麾下有中芯国际(制造)、韦尔半导体(设计)、中微公司(设备)等一众高手;京津冀在“开宗立派”,不仅有顶尖高校带来的原始创新突破,北方华创、屹唐半导体等企业更是在刻蚀、沉积等关键设备领域突破垄断;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则“自成一派”。

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生长”,广州半导体以务实创新的风格,结合地域特色发展出独特技艺。

时间拨回21世纪头十年,彼时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刚刚起步,以市场自发形式为主,产品类型则集中于分立器件与光电子元件版块。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科电子”)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肖国伟在南沙注册成立了晶科电子,专注于LED芯片研发制造。此后的20年间,公司逐步成长为LED智能视觉产品“领头羊”,并于去年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刷新彼时科技类企业港股IPO的历史纪录。

晶科电子的成功,揭示了大湾区的庞大市场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的渴望。但设计制造上的“缺芯”,一直是本地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此前,高端制造企业设计好芯片,往往要送到上海、合肥的晶圆厂去生产,不仅成本高,还容易受产能限制。

直到粤芯的出现,这个缺口才终于被填补。

2019年,粤芯的第一条12英寸晶圆产线投产,成为广东首个实现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平台。随后,粤芯一二三期产线相继投产,总投资超300亿元,总产能近9万片/月。

凭借着一己之力,粤芯盘活了广州半导体产业链,累计近15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广州。

与此同时,广州还依托广汽、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力发展车规级芯片。过去,车企用的车规芯片,大多依赖进口。一旦国外供应链出问题,整车生产就会“卡脖子”。

芯粤能的出现,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其碳化硅芯片,耐高压、耐高温,适合新能源汽车用。现在,芯粤能每月能生产2万片碳化硅晶圆,换算成芯片,能供近8万辆新能源汽车使用。

设备和材料环节,广州也在“补短板”。中微公司的华南总部,主要做刻蚀机研发和生产。刻蚀机的精度,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中微在这里建总部,能近距离服务粤芯、增芯等晶圆厂。

广州芯片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也在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配备万级洁净空间、恒温恒湿实验空间等全套先进芯片设计和测试设备,从芯片设计、测量、测试到应用场景的科研仪器一应俱全,是世界一流的芯片实验平台。

当各地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形成特色鲜明的不同门派,作为“后起之秀”的广州,因地制宜探索“独门绝技”,融入芯片江湖,共同推动着“中国芯”崛起。

02 广州的雄心

广州半导体的成长速度,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8年,广州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约50亿元。到2023年,这个数字涨到了1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19%。这个增速,超过全国半导体产业平均增速。

2025年1—7月,广州集成电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32.3%,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53.9%,产业扩张迅猛。

增速,是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上野心的具象化体现。

2021年,广东提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广州是其中的核心承载区域之一。

同一年,广州提出布局重点发展21条产业链,将集成电路列为“千亿级”产业链之一。

2024年,广州发布《广州市关于聚焦特色工艺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模拟芯片、智能传感器、宽禁带半导体等特色工艺领域给予配套支持。

同时,广州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累计投资半导体项目超140个,金额近100亿元,涵盖晶圆制造(如粤芯半导体)、设计(壁仞科技)、材料(新锐光掩模)等环节。

当前,广州构建了“一核两极多点”产业布局,以黄埔区为产业核心,南沙、增城作为两极,错位发展,在模拟芯片、智能传感器、宽禁带半导体等多个关键领域重点推进。

在黄埔,以粤芯为龙头,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了占地13.2平方公里的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聚集集成电路企业超150家。

在南沙万顷沙镇万泰路,“芯片一条街”已初具规模,芯粤能、芯聚能、晶科电子、融捷能源、联晶智能、立昇科技、南砂晶圆等集聚,助力湾区之心打造“湾区之芯”。

南沙“芯片一条街”

在增城,增芯一期正全力实现全面达产,同时积极推进增芯二期筹备与越海二期等重点项目动工,努力开拓微流控智能传感器市场。

增芯项目

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呈“三极多点”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而广州芯片产业的崛起,将成为大湾区的又一针“强芯剂”。

广州在大湾区芯片产业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产业协同的核心纽带作用。

一方面,其与深圳、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关系。深圳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实力强劲,拥有众多知名企业;珠海在半导体装备等方面不断发力;广州则凭借自身在芯片制造、特色工艺等环节的突破,与其他城市实现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广州在大湾区内部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广州本地的芯片企业如粤芯半导体、芯粤能等,积极布局车规级芯片制造领域,与广汽等汽车制造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汽车整车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此外,广州在大湾区芯片产业发展中,还承担着创新引领的重任。广州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广州不断推动芯片产业的技术创新。

03 广州芯: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广州半导体势头正猛,但要真正实现“大爆发”,还得跨过几道坎。

首先是“龙头企业”的缺口。广州目前仍缺少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行业巨头。

其次是“核心技术”的短板。虽然广州在车规芯片、传感器等领域有突破,但在高端芯片设计、先进制程制造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

再者是“人才缺口”的压力。半导体产业需要大量高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尤其是刻蚀机研发、先进制程工艺等领域的人才,更是“一才难求”。

挑战背后,也藏着机遇。

国产替代的浪潮,给广州半导体带来了“窗口期”。当前,国内终端企业都在推进“国产芯片替代”,广州的芯片企业只要能拿出优质的产品,就能打开市场。比如,芯粤能的碳化硅芯片,就是借着国产替代的东风,才快速进入车企供应链。

粤芯三期产线

新能源汽车、物联网、AI 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给广州半导体带来了“需求红利”。这些产业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车规芯片、传感器芯片、AI 芯片等领域,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凭借着后发优势,广州可聚焦这些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

与此同时,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湾区也出台了一系列协同发展政策。广州只要能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就能加快产业升级。

从“不温不火”到“多点突破”,广州半导体已经站在了爆发的前夜。目前广州缺的不是机会,而是时间和耐心。只要能持续补短板、强优势,假以时日,“广州芯”必能在全国半导体江湖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