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赛,请往这边走。”“你好,新同学,我来帮你们拎行李。”无论是在暑假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沙滩足球项目现场,还是在新生报到的校园和高铁站里,总会见到一组“特别”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校内外的各种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就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橙色志愿者”,用热忱与坚守诠释青春担当,留下了许多温暖而深刻的故事。
像这样的学生志愿者,该校目前登记在册的有8540名。下面,我们选取五位,走近了解一下他们的温暖故事。
李贵忠:暴雨中“赤脚护航”全运赛场
“那场暴雨里的坚守,让我读懂了责任的重量。”谈及作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沙滩足球赛事球童组组长的经历,机电系2023级机械设计与制造2班的李贵忠感慨道。
最初报名成为志愿者,他便怀揣着“以实际行动参与国家级体育盛会”的初心——既想近距离感受群众体育的活力,也希望用细致服务为赛事助力,同时提升自身组织协调能力。
这份初心在2025年8月6日的海陵岛沙滩足球决赛中,经受住了暴雨的“硬核考验”。当天比赛下半场第15分钟,突降的暴雨让沙滩迅速积起水洼,球童们的防滑鞋深陷湿沙,不仅影响递球效率,还存在滑倒风险。眼看一名球童因鞋子陷沙耽误发球,李贵忠当机立断,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所有人立刻脱鞋,光脚作业!”话音未落,他率先脱下灌满沙子的鞋子,赤脚踩进湿凉的沙地里,带领团队开启“赤脚护航”模式。
暴雨持续了20分钟,李贵忠的脚被沙中小贝壳划伤渗血却浑然不觉,直到赛后才被队友发现。而团队里没有一人喊累:球门后的球童半蹲在积水中随时待命,播报组志愿者主动帮裁判擦拭记分牌雨水。终场哨响时,获胜球队队长特意到场边鞠躬致谢:“这么大的雨,你们比我们还拼,谢谢!”
这场“零中断”的服务,不仅守住了球童组的责任,更让李贵忠深刻领悟到“团结”的力量——“每个坚守的微小身影联结起来,就能撑起一场赛事的顺利运行”。
古巧敏:一颗小小糖果暖人心
信工系2024级大数据1班的古巧敏对今年7月的那颗糖果念念不忘,觉得那是她吃过最甜的糖果之一。
“姐姐你们真厉害!”今年7月,在江城区城北街道的“三下乡”健康知识宣传点,一名小朋友递来的糖果让古巧敏瞬间忘却了天气的炎热。最初选择成为志愿者,她的想法很纯粹:“想把健康知识和自己的一份力量带给居民,帮助大家预防疾病,也让更多人了解阳江风筝的历史。”
在宣传活动中,古巧敏的工作看似简单却充满细节:她不仅向居民发放健康手册、讲解疾病预防知识,还协助大家动手制作阳江传统风筝。盛夏的街道烈日炎炎,汗水浸湿了志愿服,可居民们的热情回应却让她充满动力——有人主动搬来凳子让她休息,有人送来冰镇矿泉水,而那个递糖果的小朋友,更是让她感受到“双向奔赴”的温暖。
此次志愿经历,也成为古巧敏的“成长课堂”。她在沟通中学会针对不同人群调整表达,比如对老年人用更通俗的语言讲解健康知识;在组织协调中熟悉了志愿活动全流程,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我还想继续参与这类工作,把实用的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古巧敏表示。
戴丽雪:见证“小沉默”变“小自信”
作为一名参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双百行动”工作的志愿者,中文系2024级小学语文教育2班的戴丽雪主要负责教小朋友朗诵文章,通过经典篇目练习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水平。
今年5月22日的一堂朗诵课,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一名平时不太愿意表现自己的小女孩,突然主动举手,说要展示在家练习的成果。当小女孩清晰、流利地读完文章,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时,戴丽雪的心中涌起强烈的成就感。
“看着她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地朗诵,我很欣慰,觉得自己成了她成长路上的助推力。”戴丽雪回忆道。最初报名志愿者,戴丽雪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也希望在志愿活动中汲取经验,锻炼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志愿经历让戴丽雪实现了自我成长。
戴丽雪说:“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更耐心地倾听,也更懂得理解他人的需求。这种成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张文佳:非遗文化点亮童年
作为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财经系2023级会计3班的张文佳,始终坚守着“被需要”和“想回报”的初心,而阳东帮扶项目,让她有机会将这份初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我想走到真实的社会中,把所学所用转化为能帮助他人的行动,为基层小学的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蓝天白云下,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奔跑,那一刻的美好,我永远记得。”今年那龙镇小学最后一次帮扶活动,成为她最珍贵的回忆——风筝制作班的孩子们,经过几次学习后完成了精致的风筝,他们在风筝上画满喜欢的图案、写下祝福的话语,还热情地向张文佳介绍图案的意义。10名孩子排成一横排,举着风筝奔跑着尝试放飞,成功时的欢呼、掉落时的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画面。
“这不仅是给孩子们传播本土非遗风筝文化,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张文佳说,此次帮扶让她收获满满:不仅得到了帮扶小学老师的肯定,更在实践中学会“了解需求、精准服务”。“这是一次向外的付出,也是一次向内的探索。通过行动为他人创造价值,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意义,这种‘小我’融入‘大我’的感觉,特别珍贵。”
张秋萍:微善织暖护花开
“微小的善意,也能在别人的生活里留下光亮。”这是中文系2023级小学语文教育3班张秋萍坚守的信念,也是她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作为阳东帮扶志愿项目国旗护卫队的核心成员,她教孩子们立正、转体的身影成为当地小学的一道亮丽风采。
今年3月20日的阳光,至今仍清晰地印在她的记忆里。那天刚踏入阳江市东平中心小学,几个孩子就飞奔而来,围着她叽叽喳喳:“老师,你上个月怎么没来?我们好想你!”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真诚,瞬间融化了所有奔波的疲惫。而训练场上,孩子们对每一个动作的较真更让她动容——哪怕是简单的转身,也会反复练习直到标准,休息时还对着影子默念要领,那份对进步的渴望,让她深深懂得“被需要”的重量。
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张秋萍收获的远不止感动,她深深地感受到:“一句鼓励、一次陪伴,真的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天,甚至更久。”这份领悟让她愈发坚定:以初心赴使命,用热爱续温暖,在帮扶的路上继续传递光与力量。
志愿服务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责任、实现自我成长的生动实践。这五名学子用不同的志愿故事,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的故事,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无数学生志愿者的缩影。正是这些平凡却闪光的身影,绽放出绚丽的青春光芒,向社会展示了“阳职学子”风采。
撰文:巫雅柠 李晓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