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小手拉大手”,家校社织密 “防蚊网”!

开平发布  2025-09-28 14:32

“爷爷,您花盆里积了这么多雨水,可得赶紧倒了呀!不然这积水里特别容易滋生蚊子,到时候家里该有好多蚊子啦!”在开平市虹桥路卫东社区的老旧楼道里,港口小学四年级学生谭嘉乐同学正拉着爷爷清理墙角杂物。这场由孩子带动家庭、学校,引领社区的防蚊行动,恰似现代版“愚公移山”——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以“日日为继、人人动手”的韧劲,筑牢了蚊媒传染病防控的民生防线。

校园播撒 “愚公种”,老师当起“领路人”

“愚公移山靠的是代代接力,防蚊灭蚊要靠家校传帮带。” 自9月21日《“小手牵大手,预防基孔肯雅热” 倡议书》发布以来,开平市192所中小学、幼儿园已将蚊媒防控深度融入课堂,以“理论传知识、实践促行动”的双课堂模式,播撒家校协同防控的种子。在东河小学的科学课上,梁老师正向学生讲解:“伊蚊喜欢在清水中产卵,家里的花盆托盘、阳台的废旧轮胎,甚至是闲置的饮料瓶,都可能成为它们的‘育儿房’。在梁金山小学,学生们手持“校园孳生地排查清单”,分组检查教室排水沟、花盆托盘、废旧器材区等隐患点。谭宏帙纪念小学教师把防蚊与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带学生分组行动:或清扫操场落叶防积水,或擦拭教学楼雨水槽通管道,或整理器材室杜绝物品堆积,以“全方位清洁”筑牢校园防蚊屏障,致力创建无蚊校园。

截至目前,全市学校已开展防蚊专题课320余场,覆盖师生及家长30万人次。党员教师组成的“攻坚队”利用周末清理校园积水点2000余处,用实际行动诠释“先带头、再带动”的愚公精神。

学生当好“接力者”,家庭掀起“清障潮”

“这是我设计的‘家庭防蚊检查表’,阳台、卫生间、花盆托盘都要打钩!”宝源小学谭馨怡同学的手绘表格上,用红笔圈出了家中3处曾被忽略的积水点。在她的带动下,全家完成了“翻盆倒罐”的大扫除。这样的 “小愚公”在全市处处可见。澄江小学关沛昕同学在家用“三打白骨精”的顺口溜向爷爷奶奶讲解灭蚊小知识,还自制防蚊提示卡贴在冰箱上。西郊小学梁智臻提起灭蚊知识也是头头是道,“老师教我们,在家一定要点蚊香,不乱扔垃圾。”开侨中学高三 16 班学生刘耀阳同学把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编成节奏明快的歌词,自创防蚊战歌——《基孔肯雅热?Say No》,带动不少同学跟着歌词记防蚊知识,成了校园里的 “防蚊宣传新载体”。

“以前孩子总觉得防蚊是大人的事,现在跟着老师学了知识,主动当起家里的‘防蚊指导员’‘防蚊监督员’。” 家长陈先生的话,道出了不少家庭的变化。这种由学生主导的监督模式,让“被动应付”变成了“主动防控”,恰似愚公子孙接力挖山的执着。

据统计,仅台风居家期间,全市就有3万个亲子家庭参与“居家灭蚊”行动,平均每个家庭清理各类积水容器3个。

家校社织密 “防控网”,愚公精神见实效

“防蚊不是一阵风,要学愚公挖山的韧劲。”为此,全市建立了“家校社联动机制”。学校每天对核心区域消杀1次,非核心区域每周消杀2次,定期推送“防蚊小贴士”,并于每周二和周五下午规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家长定期上传家庭防蚊灭蚊以及清理积水照片;各社区也掀起全员防蚊行动:社区工作人员牵头,党员干部、居民分片清理楼道闲置花盆、阳台积水容器,做到“翻盆倒罐无死角”;志愿者入户指导居民擦积水、整杂物;消杀人员在小区公共区域投灭蚊烟片、对下水道口喷药,以 “清积水、除死角、强消杀” 切断蚊虫孳生链。

为压实防控责任,开平市教育局组织“三同组”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专项检查,通过“查现场(孳生地)、看资料(教案台账)、问师生(防控知识)”的方式,全面掌握学校防控实效,对发现问题当场反馈并跟踪整改。

“现在孙女每天放学就拉着我‘翻盆倒罐’,加上小区里常能看到消杀人员在绿化带、下水道口喷药,这阵子晚上在楼下散步,蚊子基本没有了,住得太舒心了!”家住侨园社区的周阿姨高兴地说。

愚公移山靠的是“心齐”,防蚊灭蚊赢在“合力”。当每个孩子都成了防控“小尖兵”,每个家庭都成了健康“堡垒”,每个学校都成了知识传播的“主阵地”,每个社区都成了协同行动的“守护圈”,就没有攻不克的“蚊患大山”。

来源:开平市教育局

编辑 钟惠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