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同庆,月满可园。10月5日晚,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再启夜游,东莞人最熟悉的“在可园过中秋”又回来了。猜灯谜、放花灯、逛游园会、做手工、赏演出、观展览,近千名市民游客走进百年名园,赴一场诗意与风雅并存的中秋盛宴,沉浸感受雅韵与新意和谐的岭南雅集。
走进“天涯行旅月·可园中秋圆”博物馆之夜活动,科举文脉、园林月色、中秋民俗、国风演出被活动揉成一场“步步有诗意,处处皆风雅”的盛宴。市民何女士表示:“在古典园林里过中秋的体验很特别,像是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联结。”
据悉,活动由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承办,东莞记忆协办。
百年名园办起中秋游园会
19时,夜幕降临,灯笼的暖光点亮了北门广场,可园博物馆门前已是人流如织。来自各地的市民游客带着孩子早早派对等候入场,市民李先生表示:“我们每年都来可园过中秋,这次也是全家人专门开车来。”
编制门连廊旁一排排灯笼下,中秋灯谜在夜晚的微风中摇晃,游客们随手摘下灯谜,寻回童年猜灯谜的乐趣。池边成为当晚最热门的拍照点位——半圆形月亮与水中倒影组成满月,透过画框和取景框,游客们在特设的园林打卡装置前留下团圆的合影。
当晚,北门广场变身热闹的中秋游园会,游客们手持集章卡穿梭于五大互动区域。“可园的中秋活动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游园。”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主任郑剑玲表示:“今年,我们结合馆内正在展出的‘士子的行旅’特展,让游园活动和科举文化相结合。”
游园会上,投壶、锤丸等传统游戏,以及玉兔套圈、投沙包、夹乒乓球等老少咸宜的小游戏,与科举文化中的蟾宫折桂等寓意结合,孩子们在互动中走近传统文化。在投壶区,市民张女士为孩子拍下投中的瞬间,她说:“看到孩子努力尝试,终于投中三箭,集到印章很开心!边玩边学,还能锻炼他的运动能力。”
报告厅内游客满座,一场形式丰富的中秋晚会将夜游氛围推向高潮。乐器合奏、歌舞表演、魔术与互动游戏等多种节目,打造出一场团圆味满满的中秋演出,让中秋的情怀有“声”可传,让可园的诗意有“境”可感。
探索岭南文化的现代表达
据悉,今年中秋夜游活动创新将“士子的行旅”特展元素深度融入中秋场景,以可园的“可”字为核心,构建起“可观、可玩、可创、可赏、可圆”多个维度,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在“可创心意坊”,三项文创DIY成为游客们的热门选择。
可园园林元素的烫印帆布包、融合艾草与桂花的士子香囊、素面纸灯笼DIY……文创制作体验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又注入现代设计语言,颇受游客喜爱。活动志愿者一边指导游客制作香囊一边介绍:“我们特意选用了‘书香护体’的创意,将古代士子赶考时携带的香囊与中秋祈福主题结合。”
活动负责人表示,烫印帆布包提取了可园的园林建筑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经过插画师的手绘后既保持辨识度又符合现代审美,游客可以在制作中激发对可园文化的探索兴趣,进而走进可园,了解“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内涵。
当晚,观众或提着手作灯笼逛园,或把可园“背”在帆布包上,化身“行走的岭南美学”。一名小学生挑选了制作手工香囊,他把桂花等香料捣碎,小心装进香囊里,“我打算送给家人作为中秋礼物!”
月色渐浓,可园博物馆内的水池上花灯逐一点亮。游客亲手放下上百盏祈福花灯,花灯漂浮水面,点点灯火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不少游客也走进“士子的行旅 ——中国古代科举与旅行特展”,从行旅笔记、科举答卷里感受古代士子的追梦路。
多年以来,中秋活动已成为可园博物馆的一大文化品牌。今年双节期间(10月1日—8日),可园博物馆还推出限定文创透卡打卡活动,让更多游客通过镜头探索岭南园林之美,让岭南文化走进年轻群体,成为当代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采写:南方+记者 马新杰
摄影:邓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