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7日,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海康威视以“物联感知+AI,加速工业场景数字化”为主题参加工业自动化展,展示了上百款“物联感知+AI”软硬件产品,以及海康观澜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
“就像人类不只是通过眼睛去认识世界,在工业领域,数据的获取也不仅仅依赖于‘视觉’‘听觉’等单一的感知技术手段。”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康威视从可见光感知起步,持续拓展红外、毫米波雷达、X光、声波等感知技术,让机器具备“眼耳鼻舌”等各种感知能力,支持千行百业感知采集物联数据。
走进可见光感知展区,可以看到海康威视在“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这一路径上的持续探索,应用场景覆盖不同工业领域。如海康威视内窥式炉膛火焰观测系统,在镜头、机身结构和光学成像上采用场景化专业设计,可应用于2000℃的高温炉内场景,助力钢铁厂、石油化工厂、玻璃厂、水泥厂、发电厂等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而针对微观观测的超景深3D数码显微镜,可实现最高放大6000倍的微米级图像观测及超高精度的2D/3D测量,助力电子制造、锂电、金属加工、纺织纤维等诸多行业实现精细观测与分析。
在声学感知展区,声音不仅可以听出故障,还能“看见”隐患,为工艺过程质检和设备设施运维管理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例如声振温监测系统用一个探头就能实时监测工业设备的声音、振动、温度,及时发现异常,保障产线正常运转;在线式声像仪则可以通过声音“看见”隐患,定位气体泄漏、局部放电等位置,助力变电站、液化气站等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在激光感知展区,激光的高精度特性被充分应用于距离测量、温度感知、轮廓扫描、目标定位等工业关键场景。例如高空分定位型测温光纤,可以实时监测电缆桥架、母线槽、立体仓库、油气管道的温度等实现厘米级定位,让高温隐患“显形”,偏差仅在0.5℃内;激光扫描成像雷达,可以在煤棚、原料棚库、成品棚库等轻微粉尘的工业仓库,精准盘点物料体积,精度达到98%以上。
在工业领域,一些复杂的场景问题,仅凭单一的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有效解决,需要依托不同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综合“破题”。目前,海康威视已研发30000多款型号的硬件产品,通过将多维感知、AI技术融合,为解决工业场景问题提供“新解法”。
例如,海康威视推出的激光毫米波融合扫描成像雷达,融合激光的高精度与毫米波的高穿透性,可针对金属锥形仓等复杂仓储设施,快速、精准测量仓内物料,不仅保障生产连续稳定,还能助力企业实现产销平衡、提升效益。
一直以来,金属锥形仓等仓体因结构复杂,仓内物料盘点一直是难题。传统毫米波雷达信号在金属锥形仓就犹如进入“迷宫”——仓体斜壁导致雷达波入射角度不稳,锥底易形成信号盲区,严重影响测量准确性。这一问题在酿酒等行业尤其突出,若不能准确掌握余料情况,可能导致投料顺序错乱、原料混合,直接影响配方精度与产品质量。
海康威视开发出激光毫米波融合扫描成像雷达,借助激光雷达的高精度点云数据,对仓内进行精细扫描与三维建模,构建出真实的空间结构图,相当于为毫米波雷达绘制了一幅“仓内地图”,引导其实现自适应扫描与智能信号处理,显著增强整体系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适用于各类复杂结构的仓型和罐体。
除了硬件,海康威视还将大模型融入软件产品中。例如多模态大模型加持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让巡检更便捷、准确和专业。
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