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呈八大趋势

289财经热点 2025-08-06 16:51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未来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呈现哪些重大趋势性变化?南方+记者采访了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

南方+记者:根据你的观察,当前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在各产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无论是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还是农村农业,民营企业都积极参与其中,为推动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促进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营经济正在发挥制造业投资的领军作用。2020—2024年,民营制造业企业投资份额持续增加,从2020年底的85%左右升至2024年底的95%。2024年民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社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在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民间投资信心稳步修复,带动整体制造业投资走强,成为制造业投资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

民间投资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的主力军。2024年,中国民营百强产业集群中,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动力电池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占比近70%。民间投资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2021年—2024年,民间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间投资年均增速为16.1%,高于同期全社会该领域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由于民间资本天生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未知领域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更强的探索精神。

民营企业已成为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生力军。2024年,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含电力)投资超过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同期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约4.6个百分点。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未来民营企业在国家重大科研、核电、铁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领域参与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民营经济持续巩固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共有个体经营户数8800万,较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增长了1.2倍。其中,第二产业个体经营户数为887.5万户,较第一次经普累计增长50%;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数为7912万户,较第一次经普累计增长1.4倍。很显然,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上升。随着全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民营经济已将发展的重心逐步向第三产业倾斜,尤其是在科技、服务、医疗、金融等领域,部分领域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主体力量。

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收市场规模大概率突破8000亿元,并向万亿级迈进,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占比超70%,民间资本通过农旅融合来激活生态价值。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产业链和对农村地方经济的熟悉程度等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基建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南方+记者: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哪些变化?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和相关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将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展望未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呈现八个新趋势。

第一,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将有效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民营经济促进法以系统性制度设计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部法律首次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并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总则,从根本上确立了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一突破性立法终结了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身份焦虑”,有助于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家预期,增强其发展的信心。

第二,民营企业面临的行政和区域壁垒将逐步缓释或破除。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从政策支持向法治保障的系统性升级,其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市场准入标准化、竞争规则平等化、区域协作制度化,打破了长期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未来,民营经济面临的行政和区域壁垒将逐步缓释或破除,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将持续优化。

第三,民营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将日趋完善。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实施为民营企业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升级管理模式等带来全新发展契机。法律明确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构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治理架构。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将更加重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机构的规范运作,同时通过引入外部独立董事、专业顾问等方式,提升企业运行、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与透明度。另一方面,法律将持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全社会监督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等民营经济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第四,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将加快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迈进。近年来,民营经济面临“内卷式”竞争的困局,而破解该问题的关键路径就是要实现从低端竞争到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鉴于机制灵活,民营企业通常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将新技术、新工艺快速纳入生产过程。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的良性循环发展,民营经济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为有效的发展动能。

第五,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得到显著缓解。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带来的金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一方面,法律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开发适配金融产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增强信贷供给、信贷周期与民营企业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为各类型民营企业提供“量增、面扩、价降”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民营经济组织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再投资能力,提升资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吸引优质的金融资源。未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将更加多元,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将会取得更大实效。

第六,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的现象长期存在,制约了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赋予了民营企业与国企同等的人才政策、荣誉资质、发展机会,为民营企业实现“引才渠道拓宽、育才体系完善、留才环境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第七,民营企业“出海”共建“一带一路”迎来重要机遇期。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从政策支持维度看,国家在资金融通、行政审批等方面积极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从海外需求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存在众多尚待满足的需求。无论是传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叠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降低关税壁垒、简化贸易手续、加强海关合作等举措,大大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出海”成本,也为民营企业海外布局带来诸多便利。可以预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望成为未来民营企业全球化布局的主要增量市场。

第八,民营企业将打造更多世界级中华品牌。在创新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正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民营企业打造世界级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持续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和品牌推广活动,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民营企业具备了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实力与机遇。

总体来看,民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变化,以系统性变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趋势,在法治保障中稳预期、创新突围中谋转型、治理升级中强动能,开放合作中拓空间,从根本上重构企业成长观,由追求规模增长朝着实现全面提升的发展观转变,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黎华联

实习生 陈楚恒

编辑 冯颖妍 王瑾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