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城市”,珠海春天的故事由“我们”来讲述

作者 吴枫 2025-08-27 19:26

8月26日,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我和我的城市——致敬珠海经济特区45周年”主题宣讲活动在珠海工人文化宫职工大剧院举行。“我的足迹 城的年轮”“我的战场 城的脊梁”和“我的舞台 城的纽带”3个篇章的“交响曲”轮番奏响,10位来自基层一线、科研一线、产业一线的宣讲员,或以亲历者的身份,或以见证者的视角,动情讲述与特区共成长、同奋斗的真实故事。

从昔日“一条街道、一间粮站”的边陲渔村,到如今“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的华丽转身;从大国重器的深海攻坚,到“中国造”的全球突围,时间如江河奔涌向前,而“无悔奋斗”的精神,早已深深凝结在每一位珠海建设者的基因里。

在珠海经济特区4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真正不可或缺的,从来不是显示屏上跳跃的冰冷数据,也不是拔地而起的钢筋楼宇,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与他们背后的故事。正是这些带着温度的讲述,铿锵有力地诠释着特区的灵魂,传递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温暖与力量。

奋斗铺就转型之路

45年来,珠海从“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小渔村,蝶变为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这场沧海桑田的嬗变,镌刻着珠海人敢为人先、夙夜匪懈的探索足迹,也交织着辉煌与挫折、坚守与彷徨的岁月印记。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吴晓月,以《甜蜜都是奋斗出来的》拉开故事序幕,讲述了红旗糖厂从围海造田起步、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勇攀产值高峰的拼搏史。“1979年,红旗糖厂敢为人先引进日榨500吨的先进压榨机组,靠这些设备创下了年产1.2亿元的奇迹。”如今,红旗糖厂旧址已焕新为文创园区,但那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仍在激励着特区人勇毅前行。

同样见证变革的,还有记录斗门乡村故事的记者李金芳。她在《一株茜草种出的“水下金山”》中,讲述了斗门区以“渔草共生”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当年,特区建设者靠‘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开拓启航;今天,斗门乡亲用一株茜草,在塘里种出了连片的‘水下金山’。”李金芳说。

珠海市斗门区。

珠海市斗门区。

从陆地到海洋,万山镇基层干部赖映彤则在《我从海上来》中,以亲身视角展现万山区以海岛旅游为引擎,谱写“美丽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奏曲的生动样本。正如她所言:“特区精神,不在高楼广厦间,而在阿叔终于舒展开的眉头里;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只在万吨巨轮上,更在每一个因海而兴的笑脸里。”

北山文创社区主理人薛文,在《我在北山写春天的故事》里,娓娓道来北山村从落后城中村到现代化国际社区的蝶变。在北山,他创办了全球唯一在城中村举办的爵士音乐节,2020年后,他又以“主理人制”小微商业模式,带动北山商业扩容、村民收入大增,让这里成为年客流量超600万的热门打卡地。“北山这些年的变化,正好印证了我们举办音乐节的初心——‘乐来越好’。”薛文坚信,在众人携手努力下,北山与珠海经济特区都会越来越好。

从制糖业、渔业到海洋经济,从围海造田到生态共生,从落后城中村到现代化国际社区,人与城市共生长的奋斗往事历历在目。

实干撑起特区底气

如果说产业蝶变勾勒了珠海的“成长轮廓”,那么一群勇立潮头、默默耕耘的“城市脊梁”,则为这份成长注入了坚实底气。宣讲中,几位来自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建设者,便用故事诠释了这份“脊梁力量”。

《逆风扎根记》再现了中海福陆重工的建设者们迎风破浪、扎根深海,以极致匠心“焊卫”超级工程的动人篇章。中海福陆重工工程师朱占亚回忆,为让“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精准入海,他和师父在台风前连夜检测,反复调试八条导管腿水平精度,直到误差降至1.5,这背后是中国海工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新世纪水深超200米的大型导管架平台全世界仅六座,3座诞生于中国,其中就有两座是在‘广东珠海’建造完工的。它们,是珠海制造的骄傲,是特区精神的硕果!”

《中国灌世界冠》健帆生物研发工程师包华源讲述的健帆生物故事,同样满是“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珠海企业,健帆生物从实验室的艰难求索起步,不仅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更以全球首创的中国灌技术,守护国内百万患者的生命线,成为危重症救治领域的“世界冠军”。“特区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健帆的基因里;而健帆的全球化征程,也为珠海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注入了坚实的产业力量。”包华源说。

健帆生物的科研人员正进行研发试验。

健帆生物的科研人员正进行研发试验。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中格力电器运营组长陈彩萍则深情回顾了格力电器坚守实业、矢志创新,从珠海走向世界的品牌传奇。“今年7月,我们在吐鲁番火焰山搭了一间密闭屋,地表温度达80℃。仅靠一台‘冷静王+’空调,格力高管在里面吃饭、办公、睡觉48小时!”陈彩萍表示,格力人将继续扎根珠海,在这片热土上努力奋斗,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骄傲。

城市的“脊梁”们以劈波斩浪的气魄,匠心独运的方案,锲而不舍的毅力,支撑起珠海这座滨海小城,向新前进。

新青年逐梦湾区

新时代的奋斗图景中,还有一批湾区新青年的身影,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用创新打通壁垒,让古老行业焕发全新活力。《我与中医药的湾区情缘》《澳门青年的“蚝”情壮志》《抢“鲜”一步》等鲜活故事,不仅勾勒出青年们的逐梦轨迹,更折射出珠海作为联通港澳、辐射内地的枢纽平台,正迎来文化交融与产业创新的全新机遇。

“上医医未病之病——这就是中医药的智慧。”澳门创业青年曾婉雯在分享中,道出了她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从澳洲求学归来,从口腔医生转型中医药创业者,曾婉雯最终选择横琴作为二次创业的起点。她带领团队打造药膳品牌“乐膳集”,将栗子咖啡、茯苓蘑菇汤等创新产品带入大众生活。“我们要让中医从‘高深学问’变为‘生活方式’!”曾婉雯的宣言,道出了她推动中医药融入湾区生活的初心。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手持一枚蚝壳走上台前,澳门青年林锦城的故事充满“海味”与闯劲。“这不是普通贝壳——而是珠海这片蔚蓝海域的珍宝白蚝。”为找到最适宜养殖白蚝的海域,他曾遍寻大湾区数十片海域,最终在荷包岛锁定目标。创业初期,他也曾保守质疑,现如今600组抗台风蚝排整齐排布在万亩海域,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冷链车45分钟就能将新鲜生蚝送抵港澳,荷包岛生蚝更成功跃上米其林餐桌。

湾仔边检民警沈思带着“护花使者”的故事走来。从1980年边检成立“抢鲜护花队”,保障鲜花第一时间通关;到2017年台风“天鸽”肆虐时,与时间赛跑守护花农生计;再到2023年1月1日零点,港珠澳大桥口岸“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沈思见证了湾仔鲜花通关的岁月变迁。“这束鲜花,既是粤港澳同根同源、血脉融通的见证,更是特区繁荣、湾区发展、民族复兴的象征。这承载人情与故事的‘水上花路’,将在濠江两岸、伶仃洋畔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沈思的讲述,让这段跨越数十年的“护花”故事,成为湾区融合的生动注脚。

45年栉风沐雨,45年砥砺前行。这场主题宣讲,既是对珠海经济特区过往奋斗的回望,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召唤。无数珠海人、湾区人将继续以奋斗为笔,在这片热土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南方+记者 吴枫

实习生 杨进怡

编辑 刘梓欣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