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留痕,榕言新畅!广州涉外学院推普赋能揭阳文化传承

作者 吴妍萱 2025-08-05 16:55

近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邮普语言服务队走进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以普通话推广为基础,“语言守护”与“非遗活化”为双翼,红色血脉传承为引线,开展了一场为期7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突击队队员聚焦乡村语言资源调研、非遗文化深度探究、语言文化浸润课堂、剧本化农文旅融合四大实践板块,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聚焦语言资源 为本地文化传承把脉

在语言资源调研环节,队员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运用问卷、深度访谈等方法,系统采集并记录了当地潮汕方言的语言样本,初步梳理了本地语言的使用现状与存在挑战。调研发现,潮汕方言在非遗传承中的表达作用日益凸显,也面临“代际断层”等现实问题。此次调研成果为后续推动语言赋能地方文化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支撑。

打造沉浸课堂 播撒语言文化种子

在夏日课堂里,队员们精心策划、寓教于乐,打造出一批充满创意的语言文化课程:精心打造了语言文化特色课程,让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红诗琅琅》课上,孩子们深情朗诵革命诗词,红色基因与语言能力在童声中交织生长;《汉字探秘》中,队员们带着孩子们“拆解”汉字密码,趣味探险中揭开汉字奥秘;《笔墨生香》课堂更是墨香四溢,挥毫间是“写好中国字”最生动的诠释。三门课程形式各异,核心一致,紧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对话非遗大师 传承传统技艺的语言基因

为了探寻蕴藏在非遗文化中的语言智慧与文脉基因,团队先后专访青狮、铁枝木偶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国家级非遗青狮传承人孙淑强、铁枝木偶宗师陈俊龙、省级非遗揭阳方言协会负责人李伟雄、陈勇波等,详细了解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与语言承载功能。

在聆听传承人守护非遗的故事后,队员们积极探索语言与非遗技艺创新方向。团队设计开发铁枝木偶的初代IP形象和文创产品,得到了陈俊龙家人的认可与进一步指导,实现了一次宝贵的“守”与“创”的薪火相传。这些真知灼见的珍贵访谈将陆续通过云端展示,让科技之力跳出传统技艺的时空局限,在数字星河中永续薪火。

编排红色剧本 让非遗成可共情的“时光载体”

在市外桃园度假区,团队筹划并上演了一场打破传统舞台边界的沉浸式剧本活动——《云路暗涌》。该剧本以云路镇北洋梅北武工队的本土红色故事为蓝本,将游客组织为历史爱好者,队员们演绎剧情,设计十八处互动线索,穿插变脸、喷火、拳术、舞狮、古典舞蹈等表演和青狮、潮汕方言谜题、铁枝木偶等知识线索,让游客在非遗技艺的层层线索中破解历史真相。非遗不再是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可解构、可共情的红色文化载体。

此次实践活动,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邮普语言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语言传播中传承文化,在非遗创新中激活传统,在红色叙事中坚定信仰。他们的脚步丈量着揭阳文化的深厚脉络,未来也将在更多乡村大地续写青春华章。

文字:吴妍萱 吴禹昇

图片来源: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邮普语言服务队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