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许忠:以歌剧为媒,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的“文化交响”

作者 王涵琦 2025-11-23 13:20

11月的深圳,风里还带着温润的气息。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家许忠站在龙岗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的舞台上,手势起落间,乐团与合唱团的声浪如潮水般铺满空间。

这是自他上任艺术总监后,上海歌剧院首次以“全院阵容”南下参与深圳龙岗歌剧周——五台七场演出,涵盖德、法歌剧、交响合唱与中外经典声乐作品音乐会,集结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舞剧团,汇聚了中外实力唱将,几乎是一次剧院艺术实力的“全景展示”,为深圳观众带来了多元、立体、丰富的艺术享受。

“这不只是一次巡演,这是一次‘共创增量’的实践。”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独家专访时,许忠如此定义这次跨越千里的艺术之行。

共创增量

不是“你出资,我演出”,而是1+1>2

许忠的身份在不久前刚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从上海歌剧院院长转为艺术总监。在他看来,这一变化意味着艺术战略的转型。许忠表示,自己更聚焦于艺术品质的核心把控,希望在更广阔的专业空间里实现新的能量释放。

这一想法,在龙岗歌剧周的舞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南方日报、南方+:此次赴龙岗歌剧周演出的合作契机是什么?为什么您将这次演出视为“共创增量”理念的又一次实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许忠:感谢龙岗的邀请,让我们上海歌剧院能在一周内,集中展示从雷哈尔的德语轻歌剧《微笑王国》、古诺的法语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奥尔夫恢弘的《布兰诗歌》这样的大型交响合唱,以及两场精心策划的声乐音乐会,曲目的选择既有德法经典的厚重,也有中外雅俗的共赏。这对于我和整个剧院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艺术亮相,而深圳观众的热情,也让我们非常感动。

此次与龙岗的合作,与我过去近十年作为院长的思考一脉相承。我们和重要的艺术机构的合作,绝不是简单的“你出资、我演出”。我希望通过平台协作,把上海歌剧院的内容优势,与龙岗的场地、品牌和观众资源深度融合,产生“1+1>2”的增量效应。这不仅仅是几场演出,更是一次共同创造的文化事件。

南方日报、南方+:这次“全院阵容”南下,也被视为一次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对话。您如何看待这两种文化在艺术上的契合点?

许忠:岭南文化底蕴深邃,广东更是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我认为,文艺院团之间应该加强互访,甚至可以探索共同投资、联合出品的机制。这不是谁指导谁,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奔赴。人才的运用应该跨地域,这才是“平台增量”的真正意义。

广东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养分,地方戏曲如粤剧、潮剧都极具魅力。如何将这些岭南文化的底蕴,用歌剧——这种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我个人正在思考并推动“新民族歌剧”的概念。

我认为,新民族歌剧最关键的就是三点:好听、接地气、能让老百姓接受并传承。我认为,新民族歌剧是通过全新的听觉与视觉语言、全新的构思与诠释,充分融入包括地方戏曲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而成的。我们的作品不仅要成为艺术精品,更要能用亲切的、接地气的音乐语言,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并有机会通过联合制作等方式,走向世界顶尖的歌剧院,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与传播。这是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艺术为民

让高雅艺术在湾区“唱”起来

作为享誉国际的指挥家,许忠曾在多家世界级艺术机构担任要职:2012年至2015年,他出任意大利贝利尼歌剧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成为首位出任意大利著名剧院艺术总监一职的亚洲音乐家;2013年至2019年,他担任以色列海法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成为以色列音乐史上首位中国籍乐团总监。

此外,他还长期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等世界顶尖剧院紧密合作。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与丰富的艺术资源。他将目光投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歌剧事业,并分享了独到见解。

南方日报、南方+:您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如何拉近高雅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许忠:我想特别提出一个建议——大力发展合唱艺术。广东有深厚的流行音乐基础,粤语歌影响了几代人。在新的时代,我强烈呼吁,能让大湾区“唱”起来。合唱作为一种群众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能凝聚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面貌。如果能很好地推广,我相信会对这里的音乐剧、歌剧乃至整个文化生态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工作者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新大众文艺”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两条腿走路”——演好西方经典,创排中国原创。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作品与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喜欢听、能接受的音乐,通过努力传递给更广大的观众。把古典音乐和歌剧艺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大众接受,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我坚定不移的实践方向。

南方日报、南方+:展望未来,您对上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有怎样的期待?

许忠:我希望这不是一次性的演出,而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我们可以探索人才机制的互补,从作曲、导演到舞美、服装设计,都可以进行深度交流。建设一个能与世界接轨、零距离交流的歌剧院或歌剧艺术团体,未来可以作为一个发力的方向,甚至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属于大湾区、也面向国际的音乐街区或艺术社区。我相信,通过联合制作、原创孵化,我们一定能实现真正的文化共兴,让艺术的增量在这片热土上持续奔涌。

南方+记者 王涵琦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