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增两院院士,为什么是他们?

广东科技头条 2025-11-21 11:15
00:21

广东新增两院院士,为什么是他们?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广东共有9位科学家当选,包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们有何特点?专注哪些领域?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新晋的广东院士们。

企业院士彰显科技“含金量”

广东企业中新增的两院院士,彰显着科学技术创新中蕴含的巨大产业价值。

廉玉波

廉玉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是“新三样”(指太阳能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领域走出的科学家。

2004年1月,廉玉波正式加入比亚迪,全面负责整车及关键系统设计开发工作,并迅速主持成立了比亚迪电动汽车研发部门。面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世界性难题,他首创无模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行业标杆。他带领团队开创了以电为主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颠覆了以油为主的技术路线;他主导构建了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设计、研发与制造体系,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对IGBT芯片的垄断。

这些技术突破推动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427万辆,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黄险波

黄险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同样来自广东企业。他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对推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打破国外垄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带领团队历时十年成功研发的高温尼龙材料PA10T,具有低吸水率、耐高温和尺寸稳定性好等特性,成功替代了LED灯支架中传统的陶瓷材料,不仅提升了性能,更将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60%,有力支撑了中国成为LED灯生产和出口大国。

针对汽车工业对材料的需求,黄险波主持开发了“汽车专用耐划伤解决方案”和环保型车用聚丙烯材料,降低了行业对进口塑料的依赖。在环保材料领域,他主持研发的完全生物降解聚酯材料,为治理塑料污染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大肿瘤新增“院士双星”

本次增选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瑞华

徐瑞华

徐瑞华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6年,擅长消化道肿瘤(肠癌、胃癌、食道癌、胰腺癌、肝癌)的治疗及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奖及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共6项,牵头制定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15本诊疗指南规范。

曾木圣

曾木圣

曾木圣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医院副院长,长期专注于EB病毒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首次发现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和B细胞通用受体及上皮细胞主导受体,阐明EB病毒感染和致癌机制,建立EB病毒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并已签署成果转化协议,发现并鉴定上皮-免疫双特征肿瘤细胞新亚型。

上一届增选(2023年)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首席专家马骏,增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院士。至此,两年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已新增3位院士。

高校院士聚焦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来自高校的新增院士们则多数聚焦产业,在半导体、新材料、工业应用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陈新

陈新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是广东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他主要从事高速高精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他牵头完成的“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为我国在多芯片高密度互连封装制造新赛道上抢占发展主导权,部分技术在全球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超109亿元、新增利润超14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玻璃光纤、光纤激光以及激光应用等领域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夏海平

夏海平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夏海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5年获Stoddart Science Fund Scholar Award、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主持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当年度唯一入选的化学化工类成果。

黄玉东

黄玉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黄玉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聚合物反应工程及界面化学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他研制出的新型有机硅树脂及其高温粘接剂,成功填补了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温界面粘接技术上的空白;所开发的界面强迫浸渍新工艺及配套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80%以上的高比冲固体火箭(神舟系列飞船逃逸塔)发动机制造。他还参与了月壤采样取芯袋的研制工作,为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壤采样任务提供了关键支持。

朱世平

朱世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工与材料教学科研工作,在茂金属催化溶液法烯烃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过程数学建模及工业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工作。

李隽

李隽

柳卫平

柳卫平

此外,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隽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柳卫平,2位科学家都长期在广东工作,均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李隽的研究领域为稀土元素理论无机化学。柳卫平的研究领域是核天体物理、不稳定核束物理。

采写:南方+记者 钟哲 吴雅楠

剪辑:南方+记者 张梓望 吴雅楠

编辑 古嘉莹 胡冰
校对 胡柔群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