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第十二届中国脐带血大会上,全国七家脐带血库联合发布《协同发展,加大脐带血采集存储,推进脐带血临床研究应用,助力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联合行动计划》(简称“联合行动计划”),旨在2026年至2030年的五年间,进一步推动脐带血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家生物医药研发,保障人民健康。

七家脐带血库发起联合行动
这一联合行动汇聚了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七家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资源和力量。联合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具体行动方向与目标:包括扩大脐带血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于脐带血及细胞治疗的认知;促进临床机构脐带血的采集质量的提升;确保脐带血制备和冻存质量;持续推动脐带血临床应用;推动临床及科研机构针对脐带血的研究及转化。
针对七家血库推出联合行动计划的意义,北京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技术中心魏晓飞主任解释道:“这次共同纲领的发布,意味着七家脐带血库可以利用各自优势,协同进行针对性研发,形成优质方案,最终把科研成果共同推向临床。”
截至目前,全国七家脐带血库累计储存脐带血超过245万份,临床应用已超过45000例。
作为“联合行动计划”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累计出库脐带血6491份,成功救助患者4517位,应用范围涵盖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罕见病及早产儿并发症等多个领域。
会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方建培教授分享道,“脐带血移植(UCBT)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其优势在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较强,复发风险较低。随着移植体系的成熟以及支持治疗的进步,脐带血移植与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半相合移植等在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总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将成为临床医生移植的有利选择。”

方建培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孙自敏教授进一步指出,“数据统计,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增多。”孙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经过精心筛选和方案优化,脐带血移植同样可以成为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当前老年白血病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脐带血是一份很好的资源,其免疫原性弱等优势在老年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大优势。”孙教授强调。
当被问及脐带血移植在适应症的拓展方向时,孙自敏教授回答,脐带血移植的适应症和其他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相似,未来脐带血移植主要向恶性血液病、造血衰竭性疾病的高危难治疾病拓展,向大体重及老龄化拓展,同时也会向儿科的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甚至是向渐冻症这种难治疾病拓展,以便造福更多患者。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孙媛教授则聚焦于脐带血治疗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突破。她表示,脐带血的价值,早已超越传统的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范畴。临床实践表明,它在儿童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正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脐带血细胞可通过免疫调节、组织修复、抗炎、促进血管形成及调节微环境等多重机制,在孤独症、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在传统移植领域,自体脐带血移植在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及先天性疾病中展现出随时取用、无需配型、获取迅速且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更低等独特优势,为患儿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治愈机会。”孙媛教授总结道。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翟晓文教授分享道,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儿童患者,脐带血移植显示出了潜在的根治性治疗效果。她表示,“IBD(炎症性肠病)是免疫性出生缺陷病的一种,危害非常大,干细胞移植是部分患儿的根治措施,能提高移植成功率。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最易获得,配型、出库流程便捷,时间可控,长期并发症少,大家应重视这份生命种子的保存。”
南方+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彭衍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