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连绵的青山绿水间,一缕丝线,牵起千年壮锦的脉络;一腔热忱,织就乡村振兴的画卷。1995年出生的壮族青年冀麒宇,从纺织学院毕业后毅然返乡,用青春与智慧唤醒濒临失传的壮锦技艺。他以梭为笔,以线为墨,在经纬交错间,不仅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更带动数千村民走上“守着家、抱着娃、织着锦、养着家”的共富之路。这位壮锦织造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用十余年坚守,交出了一份属于新时代的锦绣答卷。

冀麒宇在岭南书院分享民族文化、非遗技艺。梁爱贞 摄
初心如织
从太姥姥的嘱托到千户希望
“你还记得怎么织壮锦吗?”2009年春天,太姥姥临终前紧紧握住冀麒宇的手,这一问,成了他生命中不可辜负的使命。自幼在织机声中长大的他,7岁学艺,12岁整理纹样,16岁已能独立设计。然而,2017年大学毕业回乡时,他看到的却是织机蒙尘、歌谣无声的景象。
“不能让千年壮锦断在我们这一代。”这句沉甸甸的誓言,推动他踏上了壮锦复兴的漫漫长路。
为了摸清壮锦传承的真实状况,冀麒宇走访了758户农户和216位手工艺人。他发现,许多留守妇女虽有一手织锦技艺,却因产品陈旧、销路不畅而难以维生。于是,他决定从技艺革新入手,让壮锦从“压箱底的嫁妆”变为“日常可用的美物”。他改良织机,将学习周期从半年缩短至七天;革新面料,加入生物蛋白纤维,使壮锦更轻薄舒适;突破植物染色技艺,开发出220多种色彩;建立含3万多个纹样的数字资源库,为非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这些变革,不仅让壮锦重新走进现代生活,更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一位曾因手艺“不值钱”而放弃织锦的覃阿姨,在冀麒宇的指导下重拾梭子,如今已成为合作社的骨干,年增收超过5万元。
锦绣赋能
“三地活化”织就乡村共富网
2020年,冀麒宇创立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推出“三地活化”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他改造10余栋废弃住宅,打造集非遗工坊、研学基地、文创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在这里,壮锦不仅是手艺,更是产业;传承不仅是责任,更是机遇。
合作社通过“固定手艺人+分发订单”机制,吸纳318户村民加入,带动980人就业。冀麒宇推出“五统一”模式:统一培训、生产、设计、物料与销售,使壮锦生产标准化、品牌化。2023年,合作社销售壮锦产品30余万件,营业额近1000万元。许多留守妇女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织着锦、养着家”的梦想。
冀麒宇还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2024年,他在连山福堂镇金龟村打造“南越锦院”,成立清远壮锦创新中心。这一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以其为核心的“锦绣花海踏歌民族”旅游线路入选2025年文旅部乡村精品线路。他指导村民经营民宿,在2025年国庆期间实现连续6天满房,农特产品代售300余斤,6天营收突破7万元。
丝路传情
从连山到港澳台的文化纽带
冀麒宇深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交流。他带领团队研发壮锦研学课程,走进全国86座城市博物馆,在香港建立9个传习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客达100万人次。2023年,他组织“壮锦文化传习团”走进港澳台高校,在台湾与泰雅族织娘共同创作融合壮锦“卍字纹”与泰雅“祖灵之眼”的作品,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这种“村民带非遗进校园”的模式,通过教育部“港澳台青少年民族文化研习计划”获得专项扶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案例。截至目前,冀麒宇团队已在超过100座城市开展超1000场非遗传承活动,线上线下壮锦公益培训受益群众达100万人次。
近年来,冀麒宇先后荣获中国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全国十佳设计师、2024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以及2025年度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从太姥姥手中那一缕丝线,到今日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从蒙尘的织机,到走向世界的壮锦产品——冀麒宇用十多年青春,诠释了何为“经纬织梦”。他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新活法,让乡亲们在文化根脉中收获稳稳的幸福。如今,这位“95后”青年仍在织机前俯身耕耘,一梭一线,织的是山河锦绣,更是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撰文:邓文燕 清远市文明办 连山县文明办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