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银行账户的资金变动提醒短信变少了?近日,广州市民刘女士的困惑:“手机几乎不再收到小额动账短信了。”细问之下才得知,其银行账户资金变动提醒短信的服务规则变了。
这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国有大行、股份行到城农商行等10余家银行纷纷对动账短信提醒作出调整:要么提高触发起点(100元—2000元不等),要么恢复/上调短信服务费,同时引导客户改用手机银行App或微信公众号免费接收提醒。
分析认为,这背后,是银行在净息差收窄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降本增效”与“服务迁移”。
现象:
提醒门槛普遍抬升
免费“标配”逐步退场
以往银行在客户账户资金发生变动时,通过短信或线上渠道进行的实时通知,将此类动账提醒作为基础服务或VIP权益免费提供。
但今年以来,相关权益明显在退场。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有的银行将部分免费服务取消,有的银行则将动账短信提醒的起点金额提升至100元到500元不等。
一类是上调提醒门槛。
中国银行公告:对享受终身免费短信动账通知的个人客户,将默认触发起点调至100元;确有低于该金额通知需求的客户,可通过柜面、手机银行、网银等渠道自行修改阈值。
甘肃银行公告:自2025年11月1日起,200元以下的动账交易将不再通过短信通知,客户可转由微信银行或手机银行免费获取提醒。
广东华兴银行公告,自2025年9月16日09:00起,500元以下不再发送动账短信;建议通过“微银行”公众号或手机银行App免费接收任意金额提醒。
此外,辽宁振兴银行将短信触发起点提升至2000元。
二是收费恢复或上调。
民生银行停止相关优惠,个人借记卡人民币账户短信即时通执行2元/月/卡/手机号的标准。
广东乐昌农商银行取消个人及对公短信服务费8折优惠,恢复3元/月标准计费。多家银行同步强调,手机银行App或公众号通道的动账提醒仍免费,且可自定义金额阈值与场景。
业内人士指出,小额高频交易已成主流,过去单笔几元、十几元也短信提示的做法,导致银行在低价值、高频次提醒上的成本不断抬升;同时,用户改用App或公众号接收通知后,通知的及时性、可定制性与可追溯性更强。
原因:
降本增效叠加数字化转型
银行方面普遍将此次调整表述为服务优化。
“核心动因肯定是增收减支。”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小额高频交易早已成为主流交易,相关短信的通知占比过高,将导致银行在低价值服务上投入大量成本。“当前经济环境压力尚存、利差缩小,中小银行往往需要通过优化收费项目和客户分层来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
王蓬博指出,用户行为变迁也是重要动因,随着手机银行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自有渠道的成熟,用户获取账户变动信息的替代方式已非常丰富,银行顺势提高免费门槛,实质是推动服务重心从传统短信向数字化渠道迁移。
他表示,虽然短期内部分习惯短信提醒的用户可能有感知落差,但整体影响可控,多数大额交易通常仍保留免费提醒。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收费政策,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增强竞争力。
应对:
不想漏账,可以采取五个步骤
第一,开启免费通道:在手机银行App“消息中心/即时通/动账通知”中开启任意金额提醒,同时绑定银行微信公众号或微银行,两路并行,降低小额遗漏概率。
第二,自定义阈值与场景优先级:将自动扣费(话费、水电、订阅)、陌生设备登录或风控告警、跨境或异地交易设为强提醒,对零钱入账、本人小额消费可降级为日汇总。
第三,核对“卡—号—人”一致:借记卡、信用卡、电子账户提醒策略不尽相同,确保预留手机号最新、设备信任开启,避免换号换机后收不到提醒。
第四,为老年或弱网人群做兜底:为长辈保留短信提醒或在App内开启大字、语音播报;在合规前提下使用亲情账户或亲情通知功能,必要时线下网点完成授权。
第五,把“保险丝”装起来:合理设置单笔、日累计限额与地区、设备异常拦截;定期清理长期不用的快捷支付与第三方绑卡;一旦出现密集小额“探路”交易,立刻联系银行核验。
记者观察:
把短信提醒从普惠标配转为分层提供,是成本约束与技术迭代的现实选择,但降本增效不等于体验打折。
银行在执行层面应明确公示规则变化、提供无缝迁移与适老化选项,并优化App消息到达率与稳定性;监管与行业自律可强化对信息告知、过渡期安排与弱势群体保障的要求;对用户而言,从短信到App的转场,不只是换个通道,更是一次账户安全能力的升级。把提醒做“少而精、该响必响”,用好阈值、限额与风控工具,才是真正的“看得见的钱袋子”。
南方+记者 陈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