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的八段锦、午后的阅读、晚间的广场舞,让惠城区江南街道老年人“随时有处去、天天有事做”,还有定期举办的“银龄才艺秀”“健康知识竞赛”,每季度开展的邻里文化节、非遗传承季等活动,让老年人们生活充实又幸福。日前,中共惠州市惠城区江南街道工作委员会(下称“江南街道党工委”)获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江南街道辖区常住人口约7.7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约15%。江南街道党工委始终将敬老爱老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围绕“老有所为、学、乐、安”及长效运营目标,匠心构建以祝屋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的“3个便民服务点+1条美好生活街”“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文化浸润、队伍支撑、服务托底、机制护航构建特色敬老体系。
锚定“老有所养”,用温度筑牢养老根基
江南街道党工委深知,“养”是养老的基础,必须从老年人最迫切的日常需求入手,提供有质感、有温度的保障服务。
“舌尖幸福”工程的实施,让老年人的每一餐都充满暖意。结合惠州市民政局推出的长者助餐服务政策,对年满60周岁老年人(惠州户籍或持有惠州市居住证)给予每人每餐不低于5元优惠,江南户籍的低保、特困等特殊困难群体更可在此基础上享受额外补贴。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还组建“爱心助餐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志愿者配送,确保热饭热菜准时送达。
“15分钟服务圈”的构建,让便利触手可及。通过整合辖区闲置场所,江南街道打造集阅览室、声乐室、舞蹈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在祝屋巷社区,一处老楼被改造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午休床4张,还配备有老花镜、血压计和应急药品箱,服务老年人日常休憩;在江南社区,临街商铺被改造为“社区工匠坊”,引入改衣服、修鞋等便民摊位,每月定期开展“公益服务日”,老年人可免费享受服务。
激活“老有所为”,让银龄力量绽放光彩
老年人只是被服务的对象吗?江南街道党工委创新“党建引领+银发赋能”机制,打破这一固有认知,让老年人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
“社区大党委”联动机制为老年人参与治理搭建平台,建立社区楼栋长队伍,每月固定邀请老年代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建议采纳率达80%,有效推动解决小区停车难、垃圾清运等民生问题数十件。例如在祝屋巷小区改造项目中,退休工程师李师傅牵头组建“老年监理队”,对施工质量、进度进行监督,提出的“破除围墙”“增设无障碍坡道”“保留原有老树”等建议全部被采纳。
老年社会组织孵化工程让老年人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参与者”。依托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江南街道培育25个老年人社会组织,涵盖治理、环保、文体等领域,真正实现“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丰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用文化滋养银龄生活
江南街道还构建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与文化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实现精神世界的“富足养老”。
江南街道联合惠州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设立江南分校,开设声乐、舞蹈、八段锦等5门系统课程,组建“专业教师+社区能人”双师队伍——专业教师负责系统教学,社区能人开设客家山歌、八极禅拳等10门特色课程。目前,老年大学累计招生200多人次,形成“月月有新课、季季有成果展”的教学常态。
“美好生活街”文化阵地成为快乐源泉。江南街道升级改造4000平方米综合文化空间,整合党群服务中心、银龄汇等场所,设置声乐室、舞蹈室、KTV房等功能区,实行“每日常规活动+每周主题活动+每月大型活动”机制。去年累计举办32场,惠及老年人1.2万人次。“客家山歌队”“八极禅拳健身队”等文化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舞台,让传统文化在银龄中传承发扬。
守护“老有所安”,用保障筑牢安全防线
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江南街道构建覆盖健康、安全、权益的全方位保障网,让老年人“住得安心、活得放心”。
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难的问题,江南街道联合医院、银行等开展“一对一”培训,覆盖扫码支付、预约挂号等5类高频场景,编印图文并茂的《老年人智能手册》册,已帮助200余名老年人掌握智能技能。
智慧养老与人工服务结合彰显人文关怀。为有需求的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定位信息,触发异常自动报警;社区设置“一键呼叫”设备20余处,联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呼叫即响应”;保留人工服务通道,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独居老人,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理发、体检等服务,确保“科技不冰冷,服务有温度”。
健康与权益守护工程全方位保驾护航。江南街道联合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30余场,免费体检1000多人次;“名人工作室”每月提供法律、心理、医疗等方面咨询,在家门口解答群众对专业知识的疑问;开展防诈骗讲座10场,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老年人防骗意识显著提升。
创新“银龄行动”,用互助构建志愿生态
江南街道创新推行“慈善超市”积分制与“社区工匠坊”模式,让志愿服务形成“付出—激励—再付出”的良性循环,激活老年志愿力量。
“慈善超市”积分制激发服务热情。300余名老年志愿者参与“低龄助高龄”服务,通过服务时长兑换日用品、家政服务等权益。65岁的黎阿姨每季度服务500余小时,累计积分兑换了电磁炉、电饭煲和纸巾等日用品,她说:“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实惠,这样的好事我要一直做下去。”去年,老年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1.1万小时,形成“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互助氛围。
“社区工匠坊”生态链实现技能反哺。江南街道组织非遗传承人、退休手工艺者提供裁改、旧衣再造等低偿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后注入社区基金;开设“技能共享课堂”,传授面点、裁剪、布艺等技艺,培育居民志愿者10人;建立“就业工坊”,通过线上线下派单,为银龄工匠提供服务机会。目前,工匠坊累计服务居民200人次,社区基金帮扶辖区困难老人,实现“技能传递—互助服务—公益反哺”的闭环。
健全长效机制,用创新保障持续发展
如何健全长效机制?江南街道探索“公益+市场”可持续模式,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确保敬老工作“有人抓、能持续、见实效”。
“政社联动”服务网络整合多方资源。江南街道与27家医院、学校、企业、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医院定期派专家坐诊,学校提供师资支持,企业捐赠物资,公益组织开展心理关爱、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服务格局。
“社区合伙人”计划实现共赢发展。江南街道与阅读促进会共建社区书咖,提供老年阅读专区;与养老服务机构打造适老化体验馆,免费供老人试用;与家政公司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既降低运营成本,又让企业获得收益,实现“场地换资源、服务换效益”的可持续运营。
文化IP融合赋予敬老特色。江南街道依托祝枝山文化IP,举办“银龄书法展”“老巷文化节”等活动,老年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全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既传播文化,又增加社区收入,让敬老工作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黄窕
图片:江南街道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