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幸福答卷:从一盏灯的暖到一片茶的香

作者 叶志强;范永敬 2025-07-07 16:35

初夏的城口镇厚坑村,阳光洒在青瓦白墙上,太阳能路灯在村道旁整齐排列,金砂茶园的嫩芽在喷灌设备的水雾中舒展,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四五”以来,广东中烟韶关卷烟厂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积极投身厚坑村的乡村振兴事业,让村庄“面子”更鲜亮、“里子”更厚实,村民的日子如同茶园的嫩芽,一天比一天红火。

“象牙香”大米稻浪翻滚。陈锦松摄

“象牙香”大米稻浪翻滚。陈锦松摄

一捧温暖:从台账到家门的“定心丸”

清晨的露水还凝在草叶尖,韶关卷烟厂驻村干部陈锦松已踩着田埂,熟门熟路拐进83岁老人谢年秀家。陈锦松走访时得知老人缺床过冬棉被,他当即把“缺床过冬棉被”记在了民情笔记本上,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

回去后,他拉着村干部一起挑棉被——既要保暖性好,又得考虑老人翻身方便;选枕头时特意摸了摸填充物,要的就是松软不压头;连保温杯都挑了带防滑底的,怕老人拿不稳。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旧木桌上的搪瓷碗还温着半盏米汤,扶老人躺进被窝时,他把新枕头来回垫了两次,直到老人笑着说“舒服”才停手。谢年秀拉着他的手,皱纹里漾出笑意:“谢谢你们,这样夜里舒服多了。”

工作队了解村民诉求。黄义权摄

工作队了解村民诉求。黄义权摄

这样的暖心事,在厚坑村早已寻常。陈锦松的防返贫保险台账上,28户脱贫户的名字整齐排列,稳稳兜住因病、因灾可能滑向困境的脚步。办公桌的电脑屏幕上,防返贫监测系统正“跳动”着鲜活数据:张贱生家的660元阳光光伏资产帮扶补贴到账短信刚弹进手机;脱贫户胡远久在村里公益性岗位的务工收入1750元入账了,辛勤劳动得到了回报;张小英家的百亩茶园新施了有机肥,管护记录连同照片一起上传…… 这张“数字台账”像一张细密的网,兜住每一户的柴米油盐,更连起干部与村民的心。

夜幕降临时,工作队循着路灯,叩开村民的家门,屋里灯光下,炕桌上的热茶冒着气,家长里短间,难题一个个被记下来、办下去。从纸面数据到田间地头,从政策宣讲到实事办理,这份“一户一策”的温暖,让28户脱贫户的家庭收入有了不少的增长,更让“有事找干部”成了村民嘴边最踏实的话。

一抹亮色:从环境到生活的“蝶变记”

乡村的美,既要绿水青山的底色,更要柴米油盐的便利。厚坑村的蝶变,就从村民最闹心的“出行难”“灌溉愁”开始。

带头组的农用水渠上,新桥的石板还带着水泥的清新。谁能想到,一个月前这里还没座正经桥——村民扛着锄头绕田埂,裤脚裹着泥,周边百余亩稻田渴得叶尖发卷,水渠里的水却堵在坝前流不过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来勘察那天,正赶上村民扛着锄头绕远路,裤脚全是泥。“这桥和水坝必须修建!”工作队一拍板,勘察、规划、动工,不过一个月光景,新桥就稳稳立在渠上,水坝也恢复了原有的功能。如今村民走在桥上脚步带风,渠里的水“哗哗”流进稻田,滋润着庄稼也滋润着人心。

石禾场村的停车场,如今更像个小公园。从前这里是片荒草地,杂草丛生,蚊虫在此安家;现在水泥地平得能照见云影,花池里的翠芦莉开得正艳,秋枫叶落在池边,红的绿的叠成了画。骑电动车来的婶子一拐车头就停稳了,“以前车没处放,停路边怕被刮,现在这场地,孩子过年回家的小轿车能排得整整齐齐,看着就喜气!”

2600平方米的巷道铺上了水泥,下雨天再不用踮脚走泥路;石禾场村的水龙头一拧,清凌凌的山泉水直冒——从住房外立面整治到“三线”规整,从河道美化到饮水提质,工作队员用22801平方米的赤膊房改造、800平方米危旧房拆除、6000三线整治的“硬数据”,换来了“推门见绿、抬脚上路、饮水清甜”的新生活。

一串红火:从特产到共富的“产业链”

产业,是厚坑村振兴的根基。在厚坑村的田野山间,一个个精心培育的产业项目正扎根土壤,结出沉甸甸的“致富果”,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象牙香”大米的种植现场,稻浪翻滚,清香扑鼻。种植大户吴春明蹲在田埂上,随手摘下一粒饱满的稻穗,剥开外壳,晶莹剔透的米粒泛着自然的光泽。“这米口感好、香味浓,不愁卖!”他笑着说。以前,大家都不敢大规模种植“象牙香”,各家各户零散种一点,卖不上价。后来,工作队和村小组经过商量,决定采用合作社模式进行种植,搞统一育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还享受了“连片种植奖补”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新建成的石禾场村停车场。陈锦松摄

新建成的石禾场村停车场。陈锦松摄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牵线搭建的“工会订单 + 强镇富村公司+合作社”产销链,早已成为连通田野与城市的“黄金通道”。2024年,35万斤城口大米正是沿着这条通道走进城市食堂,村委会黑板上的收益账算得明明白白。眼下,村里正忙着动员村民种植600亩“象牙香”水稻——水稻成熟后将供应给强镇富村公司,直接带动厚坑村集体经济增收。“这单签下来,村集体能多赚3万多元,家家户户都能跟着分红。”吴春明掰着手指细细盘算,眼里的光比稻穗还亮。

不远处的金砂茶园,更是一派繁忙景象。喷灌装置旋转着,细密的水雾如牛毛般洒下,“这些苗子精挑细选的,你看,已经大片长起来。”陈锦松蹲在茶垄边,手指量着行距,“2025年再扩种60亩,前两年‘养树’,茶青保底价15元一斤,稳赚!”

茶园不仅是财富的源泉,更是“就业驿站”。“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一举两得。”正在茶园熟练除草的李大姐,脸上洋溢着满足。茶园的种植、采摘、管护等环节,为村民提供大量临时岗位,农闲时,村民纷纷前来务工,闲置劳动力被充分盘活,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十四五”以来,韶关卷烟厂倾心帮扶厚坑村,从一盏灯照亮的夜路,到一片茶浸润的日子;从一张赔付单的踏实,到一亩稻田的增收,厚坑村的故事,是红土地上幸福生长的生动缩影。正如村口墙上的标语:“稻浪茶香润民心,党群聚力筑振兴”——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孕育希望,每双手都在编织着美好生活的未来。

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通讯员 李蕙轩 沈新生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