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大湾区九市为何率先探路?|珠三角观察

珠三角观察 2025-09-15 08:00

一纸批复,十地试点,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迎来重大突破。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它们是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增长极,经济总量合计占全国超1/4。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成为试点中覆盖城市最广、开放程度最高、协同任务最重的区域。

为什么是它们?这场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大湾区将如何借势突破?

一场“深水区”的国家试验

如果说商品市场改革是“上半场”,那么要素市场改革无疑是难度更大的“下半场”。

要素,不仅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资源,也包括数据、技术、低碳排放等新型资源。它们的流动与定价机制,直接关系到经济运行的效率。

所谓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怎样通过市场化自行撮合,而不是行政手段分配。打通要素流通的“墙”,让全国统一大市场,真正“活”起来,是此次改革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已由市场定价,但要素市场仍存在明显“短板”:流转不够顺畅、定价不够灵活、配置不够高效。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因此成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一着。

这10个试点地区,实际上是中央布下的“改革试验田”。它们既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也是转型突围的先锋队。发挥试点地区的先行先试和示范探路作用,既为全国探路,也为地方赋能。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尤其具有样本意义,是试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最佳场景。

从发展基础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密度高、要素需求大。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人口超8000万,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贡献了约11%的经济总量,资本、技术、人才密度全国领先,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需求极为迫切。

从区域协同的角度看,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横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要素市场化改革不仅关乎内地,更直接影响粤港澳协同效率。改革通过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技术市场“通用通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举措,加速规则衔接与标准互认,为不同制度、经济体系协同发展的要素配置模式提供“湾区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担当,尤其是汇聚了大量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要素需求规模大,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高,完全可以走在全国的前列,大胆创新,促进要素市场的活跃。”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说。

看懂大湾区改革重点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改革举措, 梳理要素改革的七大突破,可以窥见下一步改革的共识。

科技创新是首当其冲要改革的要素。

“职务科技成果产权”“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政府投资基因考核体系”等涉及产权、分配方式的关键点,已经明确破冰。

《方案》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提高研发团队成果转化净收益分享比例至50%以上,这一力度十分之大,预计将极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遴选”等机制也将推开,旨在打破科研管理行政化倾向,让真正懂创新的人主导创新资源。

土地资源是当前最紧迫的改革要素之一,尤其是提高土地要素的配置效率。

土地资源紧张一直是大湾区九市发展的瓶颈。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是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迈出的一大步,这意味着土地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缓解广深等超大城市用地压力,也为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提供新路径。

在华南城市研究会创始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本次改革鼓励产业用地长期租赁,探索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均具有重大改革突破,以更灵活、更市场化的方式盘活了各类土地资源,用于产业、商业发展,同时避免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工具。

在劳动力资源流动方面,放开落户是大势所趋。

就在《方案》发布次日,惠州便宣布拟全面放宽落户限制。

这并非巧合。要引导人力资源要素流动,就必须要深化户籍改革,根据《方案》,在除广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探索居住证互通互认制度,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人才流动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真正实现“来了就是大湾区人”。

《方案》特别提到,不抢挖中西部合同期内高层次人才,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一事一议”,还将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权属界定、流通交易和安全治理是改革难点。《方案》提出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大湾区有望在数据跨境流动、交易所建设等方面形成突破。

资本市场改革是大湾区金融创新的重头戏。《方案》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打造大湾区债券平台,并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大湾区有望在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方面形成新的资本集聚高地。

试点探索各类新型要素的配置方式,是本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方案》明确提出探索空域、频率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部署开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新领域将获得更多制度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称,希望通过试点进一步打破新型要素进入行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准入壁垒,推动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作为独特优势,《方案》多项措施涉及粤港澳协同发展,明确用好深圳、广州南沙(大湾区)、粤澳横琴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从“跨境理财通”到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从港澳人才参保到职业资格互认,大湾区在要素跨境流动方面将继续担当国家“压力测试区”。

大湾区如何借势突围?

新一轮改革,早已超出一城一地的范畴,需要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联动。

最近,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群排名公布,“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首次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日本“东京—横滨”地区,跃居全球第一。

纵观这些全球顶尖创新区域的共同特征,都不是单一城市的孤军奋战,而是城市群的协同作战。

“推动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才能最大程度优化效率。” 盘和林表示,在跨境要素流动方面,若粤港澳大湾区在试点上突破了桎梏,那么中国很可能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要素配置改革中获得新经验,实现新一轮要素开放。

在全世界范围内,100公里左右能汇聚广深两座一线城市和香港这位“超级联系人”,只有粤港澳大湾区。胡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试点,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要素流动具有示范意义。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比谁楼高、谁地盘大,而是比谁能构建更强的“枢纽系统”。

什么叫枢纽系统?就是让全球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像水流一样汇聚,并在城市群里高效组合、碰撞、升级,然后再把创新成果、产品、服务,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全世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据、算力、空域,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型要素成为关键生产资料,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较量,核心战场就在新兴产业。”胡刚建议,大湾区的改革试点应重点聚焦科技创新的大爆发,以建设“科技湾区”为目标,发挥出大湾区的产业优势和枢纽价值。

大湾区此次获批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事实上是一场关乎未来产业话语权的制度突围,通过探索数据产权、跨境传输、空域管理等深层机制,这里将有望建成国际数据枢纽和低空经济高地,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这次改革试点,是一次制度创新的机遇。要素市场化改革不仅关乎资源分配效率,更关乎大湾区能否真正成为世界级湾区。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刘亮

统筹:何山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