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广宁:牵着“蜗牛”去散步,每一步都值得期待|茂名师说

作者 叶洁 2025-09-11 21:24

在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口,每天清晨7时30分,有一个身影总会准时出现。他微笑着望向陆续到校的学生,不时俯身与进校门的孩子轻声交谈,或是拍拍某个低着头独自徘徊的学生的肩。他是廖广宁,这所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也是一名从普通学校转岗而来的特殊教育教师。

2021年,廖广宁通过选调,从工作了18年的乡镇普通学校来到特殊教育学校。这个转变对他而言不只是工作调动,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重塑。廖广宁说:“当初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很模糊,但来到这里后,我对办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近日,廖广宁入选南粤优秀教师。

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公室主任廖广宁。

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公室主任廖广宁。

普教与特教截然不同

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有何不同?廖广宁用“截然不同”来形容:在普通学校,面对的是身心健全的学生;而在这里,271名学生全部是残疾少年儿童,其中有培智类学生242人、听障类学生29人。“他们往往存在不同类型的身心障碍、不同的能力程度,导致班级学生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差异,采取个别化教育的方法。”廖广宁说。

他详细解释了“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其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制定差异化的分层教学目标和方法。“比如脑瘫孩子,我们不仅要考虑智力发展,还要通过运动康复课程训练身体机能。”廖广宁说每个学生都需要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

特殊教育的评价标准也与普通教育大相径庭。“我们学生的进步不用分数来衡量,而是看他们能否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能否建立自信,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廖广宁说,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学生一点一滴的转变,如曾经从不与人目光交流的孩子,能主动说“老师好”;不能生活自理的学生,基本可以自己吃饭穿衣。

这种转变来之不易,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廖广宁举例说,“孤独症孩子拍打同学,可能不是攻击行为,而是他想交流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老师要读懂这种‘肢体语言’,耐心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交往。”

廖广宁给学生上课。

廖广宁给学生上课。

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除了教学方法的转变,家校沟通的方式也完全不同。“特殊孩子的家庭背景往往更复杂,有的父母本身也有缺陷。”廖广宁和同事们经常要联合村委会、妇联等部门一起家访,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他回忆起一次家访经历:周末和同事去学生家中,孩子远远看到老师就欢呼起来,拉着父母的手喊:“我的老师来了!”家长用渴望的眼神望着老师,仔细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这些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他们可能自己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无比渴望孩子能获得进步。”廖广宁说。

从教普通学校语文到教特殊教育学校绘画与手工,再到教特教生活语文,廖广宁根据任教学科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掌握心理学、康复训练、沟通技巧等多元知识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应对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

被问及职业获得感时,廖广宁的脸上泛起笑容:“每天下班时,听到学生一声声‘廖老师再见’,看到那个曾经封闭自己的孩子,能主动打招呼,感到非常开心。”他说,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需要“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学生进步很慢,但我们要陪着他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

如今,廖广宁每天依然早早到校,站在门口迎接每个学生;下午放学,他又是最后离开学校的老师之一。学校94名专业教师、23个教学班、271个特殊孩子——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牵着蜗牛散步”的日常。

“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个孩子,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生活、融入社会——这就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对‘立德树人’的最好诠释。”廖广宁说,虽然学生们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值得期待,每一天都充满希望。

撰文:叶洁  通讯员 李慧琳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