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当艺术节成为大城市的标配,冠以“大湾区”之名的艺术节,又有什么“新意思”?
9月16日,随着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盛大启幕,11座城市迎来了“艺术爆棚”的一个月。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这场文化盛宴将“焕新”登场,与美好生活相约。



广州塔猎德桥亮灯!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启幕
艺术节能够带来什么?它应该如何向上生长,与城市和鸣共生?
(一)
正餐未全上,先饮头啖汤。
艺术节开幕前夕,一些资深剧迷的“艺术时钟”已然作响。京剧《霸王别姬》在佛山大剧院惊艳亮相,名家史依弘一登场就赢得满堂彩;享誉全球的男版舞剧《天鹅湖》暌违六年再临广州,演员谢幕后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希腊国家歌剧院首次来华,在深圳连演两场《茶花女》,带来顶级视听享受……虽然还只是“预热”,不少市民已经感受到,这届艺术节有点不一样。
《湾区华章》主题交响音乐会
《湾区华章》主题交响音乐会
作为湾区民众的节日,格调很重要。
回望六年前,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诞生,正是源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共建人文湾区”。这一重要落笔,蕴含着人文与经济的辩证法:经济繁荣之地,文化交流往往活跃;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文化赋能。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大湾区三地高规格联动举办艺术节,其深刻考量可以想见。
艺术节与大湾区共生,也与世界同频。
今年的艺术节,在引进国际剧目方面明显提升。除上述提到的,还有一串闪亮的名单:《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莫里哀》……在越来越“显眼”的湾区舞台上,艺术无疑是文明互鉴的绝佳媒介。就像《天鹅湖》饰演“头鹅”的罗里·麦克劳德所说:“我们不需要翻译,因为动作和音乐本身就是最直接的语言。”
(二)
湾区“和弦”,“艺”起同奏。
说到艺术,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美术……艺术既包罗万象,又大道至简:往大了说,关乎文明传承;往小了说,关乎幸福生活。在这个不断生长的磁场中,各种边界正不断被打破。
比如,物理的边界。
宏观地看,粤港澳地域相邻、人文相亲,打造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将三地共通的中华传统、岭南特色集中展示,是“人心相通”的正解;中观地看,艺术节还将进学校、商圈、广场、公园、景区等,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以一种轻盈的方式融入日常,“节日”的意义更为凸显;微观地看,《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等沉浸式小剧场,重构了观众和舞台的关系,如在“搜孤”桥段里,演员穿梭于观众席中寻找婴儿,想想就很“沉浸”。
澳门话剧《二月廿九》
澳门话剧《二月廿九》
又如,形式的边界。
大湾区的艺术节,自然少不了本土精品,其中就包括已经不能单纯以“出圈”来形容的《咏春》《英歌》等原创舞剧。岭南文化的破壁效应,从中可见一斑:《咏春》巧妙地将武术与舞蹈加以融合,借鉴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开创了新的“舞台语法”;舞剧《英歌》中,多种潮汕非遗元素的嵌入,亦有推动叙事之功,突破了简单组合,避免了生硬嫁接。这种开放、先锋的创新气质,与城市品格同样高度契合、相辅相成。
再如,资源的边界。
艺术节不仅是感官的盛宴,也是资源的交汇。大湾区各市优势互补,演艺市场供需两旺,加之政策持续“加码”,艺术节正用“以节兴业”的支点,去撬动更大的可能性。唯有“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文化创造、经营、消费形成闭环,生活美学演变成一种“气候”,才能吸纳更多优秀行业人才,涵养良好生态,打造高辨识度的艺术策源地。也唯有如此,艺术节才能真正形成“观众期待”,艺术氛围才能像空气般存在,既不可或缺,又稀松平常。
(三)
艺术落脚于人,又反哺于城。
直至今日,仍有人不时会问:艺术有用还是无用?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似乎“一键可感”,我们为什么还要走出家门,走进剧院、音乐厅、美术馆?
答案就藏在“走出”的这一步。“没看够,想再来一次”“很久没有这么沉浸地看一个作品了”“想感受一下歌剧带来的直接冲击”……当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便有了“高于生活”的渗透力。以这届艺术节的“菜单”为例,如果说经典力作经过了大浪淘沙,那么在“唱念做打”之际、“起承转合”之间、浸润人心之中,也必定能展现出超越时间的力量。
音分七律,重在和谐;墨分五色,浓淡相宜。总有一款戳中“追艺术的人”,总有一个瞬间动了审美的DNA。
《孔子》里的矢志求仁,《四世同堂》里的国家大义,《红楼梦》里的人间百态,不仅给经典以具象,给欣赏以崇高,也在塑造个体精神的深层结构;从“风骨南天”,到“粤藏粤美”,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从觉醒年代,到潮起珠江,再到湾区新声,若是有心驻足,便不难从中透视“其命维新”的自觉,“笔墨当随时代”的使命感。
粤剧《红头巾》
粤剧《红头巾》
“人文湾区”并不抽象。每一句“太好逛了”,每一次“值回票价”,每一轮“不容错过”,再微小的滋养和满足,都算数。与这种鲜活体验形成印证的,是大湾区文化地标的次第上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花城文学院、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展望未来,艺术节之于大湾区,也应如地标一般,有高度,有能见度,更有认同度、辐射力——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