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百年院系学人访谈录 | 张伟:“百年哲学,追问智慧之道,回应时代之需”

中山大学 2024-12-30 17:12

“尊德问学,取大用中”,百年来,中大哲学人以大胸怀、大格局、大气魄、大担当,研究着一门追求智慧的“大学问”,摆脱时空限制,走向对人类生活根本问题的普遍性关照。

中山大学哲学系是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之一,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获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中山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研究院”。2017年,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2022年顺利入选新一轮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历届学科评估、QS国际学科排名中,均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探赜索隐、潜心治学,中大哲学致力于回应时代重大问题和国家社会需求,一以贯之,矢志不渝。《世纪中大·面对面》学人访谈录与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对谈,聊一聊百年哲学人的百年求索路。

《世纪中大·面对面》录制现场

追求:“尊德问学,取大用中”

《世纪中大·面对面》:我们知道,哲学系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今年将与中大一起迎来百岁诞辰。百年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

张伟:我们将哲学系的百年发展历程界定为四个最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24年到1949年,我们称之为“培土筑基”。国立广东大学在1924年成立时,实际上就设立了哲学系,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三所哲学系之一。在这个最初的阶段,广东大学的哲学系与北大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哲学学科一样,为整个中国的哲学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7年,我们称之为“探索新途”。这一阶段,中山大学哲学系经历了比较特殊的发展。1952年,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了院系调整,我们哲学学科有多位教师和学生一起并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重新复办哲学系,直到1977年,哲学学科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7年到2012年,也可以称之为“建设学科”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广东省的改革春风,奠定了今天的哲学一级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发展。我们分别建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和美学等学科。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哲学院系中,我们是二级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院系之一。

最后,2012年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奋进一流”。2017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入选了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在2022年顺利进入了第二轮“双一流”名单。从这个阶段开始,哲学系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百年发展历程,见证了整个中国哲学学科在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与成长。

 

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

《世纪中大·面对面》: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院系,哲学系如何理解自身的传统?如果要用一两个词语加以概括的话,您会选择什么表达?

张伟:2020年,哲学系复办六十周年时,我们确立了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实际上也是我们对过去近百年发展的概括和总结。这个主题叫做“尊德问学,取大用中”,这八个字出自《中庸》。

 

2020年哲学系复办60周年庆祝大会

在我们看来,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人类如何生活,以及对人与社会整体理解的宏大学问。我认为,哲学人的最根本品质,是需要拥有大气魄、大格局、大关怀和大担当。所谓“取大”,意味着我们希望通过关照自身的心性,来关注和思考我们与社会、与世界之间更宏大的关系。而所谓“用中”,则是指将这种大智慧、大格局,最为适宜地具体落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尊德问学,取大用中”,既是对中大哲学系前辈学人学问志趣和实践的总结概括,也是我们对中大哲学人的共同期许。

育人:从耕读“经典”到耕读“社会”

《世纪中大·面对面》:我们中大哲学系一百年也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在您看来,中大哲学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在您看来,哲学系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和素质?

张伟:哲学追求宇宙与人生的根本智慧,哲学教育则通过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追求智慧的能力。当前,哲学教学多以阅读和理解哲学经典为核心,在传统以“经典”阅读为主的基础上,我们主张引入“社会”维度,强调通过“以社会激活经典、藉经典理解社会”的双向互动,深刻理解经典的背景和现实意义。这种模式通过“经典+社会”的融合,连接哲学学习与生活世界,推动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有效实践,将哲学智慧应用于改变世界。

哲学人向来讲究知行合一。如果我们不能深入理解这个社会和时代,那么“知行合一”就会沦为空谈。

《世纪中大·面对面》:围绕着哲学人才培养的这些理念,哲学系在培养路径和方式上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张伟:我刚才提到我们在“经典”加“社会”的双场域培养模式中,经典无疑是核心,它是哲学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环节。在社会场域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近几年在学校被提得比较多的“耕读研学”,耕读研学其实是劳动教育的2.0版本。

 

开荒除草

 

入户调研

我们的耕读研学是如何进行的呢?在系友的支持下,我们找了一个基地,这个基地位于农村,周围有8个行政村,中间则是一个劳动基地。我们的学生们会在那儿吃住,整整一周的时间参与劳动。所谓“耕”,其实就是最传统意义上的田间劳动;而“读”,则是我们自己编写了两部教材,《马克思主义论劳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劳动》。在耕读研学过程中,我们会安排一个合适的时段,让老师们领读经典,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次劳动教育结束后,我去看学生们,他们非常兴奋,纷纷跟我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象牙塔、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去真正理解我们的农村,更重要的是,在与普通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

此外,这几年我们还开展了“格物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我们利用锡昌堂一楼的展厅,从2019年开始,每学期都会做一个主题文化展览。目前,我们已经做过“百年讲义”“百年家书”“东亚汉文书写”“中大先生”等展览。我们希望把这个展厅变成一个新的课堂,让学生们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触摸和体会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展览

我们还开展了“家乡田野”工作。虽然是由哲学系主导,但它面向全校招募。每年暑假,我们会招募学生,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每一届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调研。例如,“乡村小卖部”“谁在种地”“乡村抖音”等等,探讨和体验家乡的独特面貌。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人都不能爱自己的家乡,他很难爱自己的国家。家国情怀,要从对家乡的热爱开始培养。

 

《家乡田野》三卷本

今年,在百年系庆之际,我们把过去13期家乡田野的部分优秀调研报告汇集出版,并在11月初举行新书发布会。此外,我们还带学生们参观了一些广东省的高新企业,这也是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一种方式。

志向:“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时代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世纪中大·面对面》:我们知道哲学系联合政务学院、岭南学院开设了跨学科的PPE(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专业。设置这个专业是出于什么考虑? 对这批学生的培养有哪些特别举措?

张伟:个人理解,这应该是咱们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乃至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呼唤。PPE作为新型本科教育专业于1920年代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伯里奥尔学院开设,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从北到南,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这一专业。

高松校长来到中山大学之后,一方面强调跨学科,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培养交叉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所以,推动我们开设了交叉专业PPE。如果说,“场域融合”更多考虑的是在哲学学科内部、在传统的课堂空间之外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空间,共同支撑起“经典”与“社会”的相互融通,培养更整全的哲学人才;那么,“专业交叉”则更多是希望通过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而达到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融、互补、互鉴,培养兼具深厚学理基础和宽广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理想的意义上,包括PPE在内的所有交叉专业,都不是原来一个一个专业的简单组合或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理念、模式和目标的生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培养理念与课程体系。

去年我们开始办第一届PPE后,确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整个PPE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如何让同学们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实践。例如,今年9月13日,我们带着同学们去了广州的生物岛和高新科技园区,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技术的新型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希望PPE专业的办学能够真正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区域的发展需求。

 

PPE学科优势与平台优势

《世纪中大·面对面》:可不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我们中大哲学系现有的学术团队?

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师资力量强大,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五大各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涵盖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团队”致力于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相结合,提出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转型;“中国哲学团队”以“做中国哲学”为纲领,力图改写传统哲学的知识版图;“外国哲学团队”首倡“心性现象学”,将西方现象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创造性结合;“逻辑与认知团队”率先提出和践行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口号,提出广义论证理论,在数理逻辑前沿、非经典逻辑、归纳决策、论证理论等方面研究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伦理、宗教与美学团队”立足基本经典,致力于揭示美好生活在精神心性方面的条件。这些学科团队的研究都强调扎根中国大地,积极面向时代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术平台建设

《世纪中大·面对面》:站在开启下一个百年的时间节点,中大哲学系如何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

张伟:未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将结合发展目标和既有基础,有序推进五大科研团队和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巩固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实现各二级学科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支撑学科的支撑作用,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以时代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经验的积极总结和创造性发展,探索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气派的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识支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外思想文化对话,提升中国思想的世界影响;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做出应有贡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百年风雨兼程,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培土筑基到奋进一流,从聚焦经典到融合社会,从扎根中国大地到面向世界,展现了哲学学科的宏大格局与深远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哲学系将继续秉承“尊德问学,取大用中”的精神追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以智慧之光照耀未来,以哲学之力助力国家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思想的共同进步,贡献更多中山大学的哲学智慧与时代担当。

来源: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黄艳 王晨歆 余婷  巩文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