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走进”课室与田野,腾讯推动科技成果普惠大众

2025-04-11 18:37

“为什么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花生啥时候追肥?”……这些横跨6岁到60岁的问题,看似不相关,但是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少见。在以往,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求助于老师或者技术人员,其涉及的跨度和难度,往往可能会让问题“没有答案”。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科技方式弥合“知识鸿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就指出,不仅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求企业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科学素质,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从“百模大战”到版本迭代,当下AI大模型在科技发展的风口浪尖上奋勇前进。但是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让技术真正惠及大众,才是技术发展的意义。

近日,针对不同人群的AI课走进了广东乡村,为乡里乡亲带来了接触AI、了解AI和使用AI的机会,让技术进步的成果切实融入更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

“AI课”让科技有了“温度”

“为什么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面对孩子天真而“突然”的问题,不少大人未必能够马上回答,但是通过腾讯元宝,孩子们很快就得到了答案:“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起源于古印度。具体来说,这些数字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由古印度的科学家巴格达发明。随后,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征服古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并从印度人那里学习到了这些数字系统。阿拉伯人对这些数字进行了本地化的改进和普及,使得它们成为了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随后,这些数字通过阿拉伯帝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传播到了欧洲,并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在广东省云浮市的公益营地里,一节小而美的AI素养课让来自云浮新兴县各镇的30名儿童领略到了AI的魅力。

据介绍,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给AI“打电话”功能,一键拨通“腾讯元宝”后,各种生活和学习中千奇百怪的问题,都在对话中得到了有效解答。在这堂特殊的课堂上,元宝凭借其方言识别、情感交互等技术优势,迅速成为孩子们的“智能小伙伴”。孩子们和元宝玩起了英语口语对话、古诗飞花令PK、成语接龙……这些原本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和辅导的儿童,轻松获得了以往极难接触到的知识和资源,教育资源分配的鸿沟正在快速缩小。据授课的腾讯公益高级产品经理刘衡晶认为,AI的快速普及,正加快信息平权的速度。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的孩子,都可以通过用好AI,缩小信息和知识鸿沟,拥有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说来自孩子的问题让AI轻松应对,那来自老果农的问题则让AI需要“深度思考”了。

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举办的第一堂“给乡亲们的第一堂AI工具课”上,关于“花生啥时候追肥”的问题可谓问到了老果农的“心坎上”,以往都是凭借着多年经验来应对,但是并不是每次都管用,而一旦经验出错则可能造成辛苦付出但收获不大。而如今,腾讯元宝能够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几乎“秒答”给出了精确建议。农民李大伯惊喜地说:“这可比农技站打电话咨询快多咧!”而元宝的“图片识别”和“语音沟通”等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使用门槛:“拍张照片就能分析作物病虫害,不想打字了还能语音输入问题,甚至一些方言常用词也能听懂,实用又贴心。”

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的指引下,如今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正走进课堂和田间地头,让群众感受到技术的“温度”。

“科技向善”借助AI“具象化”

一直以来,“科技向善”是科技行业寻求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在追求科技进步勇攀技术高峰的同时,也要让科技向着“善”的方面去普惠大众。这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科技如何向善”也成为了不少科技企业持续探索的话题。

“我们探索发现企业的某些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结合新的模式,就能够持续激发创新的活力,结合新的场景,又能广泛地推动创新的扩散,让成果惠及更多人。”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副总裁、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赵国臣认为,将新技术应用在新场景来惠及更多人,无疑是“科技向善”应该推进的方向。而腾讯发布的科技向善白皮书就指出,“科技向善”从理念落地,产品是重要的载体。

此前腾讯公司就宣布,联合多个机构,借助“耕耘者振兴计划”,推出“给乡亲们的第一堂AI工具课”,在全国乡村持续落地AI科普课程,让更多农民朋友了解、用上、用好腾讯元宝、小耕等AI工具。此外,腾讯已经通过农村标语广告的形式,聚焦农民实际问题,推动“AI下乡”。此次“给乡亲们的第一堂AI工具课”的推出,正是腾讯“AI下乡”的进一步作为。

据介绍,“给乡亲们的第一堂AI工具课”聚焦AI技术普惠,向村干部、农民群体介绍AI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互动体验,展示腾讯元宝、小耕等AI工具如何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不仅让农民亲身体验AI工具、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更让他们会用、爱用人工智能,让技术进步的成果切实融入更多农民朋友的日常生产生活。

河源市紫金县义容镇均安村支部书记赖瑞珍表示,在参加培训之前,自己就已经下载了腾讯元宝APP,感觉知识库全面,无论是在法律纠纷、合同、政策等专业门槛较高的问题,还是农业上病虫害防治、土地耕种等农事生产的需求,给出的答案都很专业。“最近问了几个一直困扰自己的产业发展棘手问题,元宝也给出了建设性答案。目前,自己已经养成每天都要问腾讯元宝三五个问题的习惯,发现‘越用越有用’!”在赖瑞珍看来,通过元宝这样的工具,让他对“科技”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科技不只有“登峰造极”,同样也可以“无微不至”。

“原来科技真的能懂孩子的心。”,在云浮举行的AI素养课上,新兴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麦田志愿者彭卫同样对“科技向善”的“具象化”发出感叹。因为当村里儿童梁小雨(化名)对着手机轻声倾诉“爸爸妈妈不在家,我这次考试又没考好,我该怎么办”时,元宝不仅用温柔的话语安慰她,还给出了3个考试“小锦囊”,鼓励孩子心态上不畏错题,考试时专心专注,考试后多请教老师。

在彭卫有看来,AI工具能在亲情纽带的数字化重构中起到正面作用。通过元宝的个性化音色功能,远在外地的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录制成系统音色,让元宝化身“AI父母”,随时回应孩子的困惑。这种“数字分身”模式,可以让村里儿童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亲情守护。

腾讯集团高级经济顾问孙明春表示,技术进步并不天然意味着社会进步。“我们需要觉知风险,积极转型,适应变化,推动科技向善,确保技术进步的成果能够被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共享。”

当科技借助像腾讯元宝这样的AI工具跨越“知识鸿沟”、将“科技向善”更加“具象化”后,无疑是对于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有力回答——让计算机、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化作孩子们贴身的“AI父母”、农民朋友脸上的笑容;让高深晦涩的数智技术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陪伴在身边、长在土地里、融在农事中、刻在田埂上的新工具。

撰文:叶丹

编辑 刘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