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人:阳东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 赖宝军
2024年11月,我收到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看了一下起诉状和财产保全申请,原告是自然人黄某,被告是发包方甲公司、承包方乙公司和自然人周某。
“被告是三个不同主体?”我意识到,这起案件并不简单,其中很可能涉及违法分包和工程质量鉴定等问题。
分包的工程,拖欠的工程款
原告黄某诉称,其从周某处承接某大楼旋挖桩基础施工工程,现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且双方已签订结算书,但被告方拖欠工程款158万余元至今未付,遂通过诉讼方式追讨工程款。
经了解,案涉大楼建设工程项目原是甲公司发包给乙公司承包建设,乙公司又转包给周某承建。黄某认为,甲、乙两家公司作为发包人和承包人,应就周某拖欠的工程款一并承担付款责任,遂将三者一并起诉。根据黄某的财产保全申请,法院冻结了承包方乙公司和周某的银行账户。
“法官,你们怎么把我们公司的账户冻结了呀?我们还要用里面的钱发工资的呀!”很快,我便接到了来自乙公司的电话。
同时,周某也向法院提出了反诉请求,主张其在施工过程中代黄某支付了柴油款91万余元,且黄某未按图纸施工导致挖掘桩出现严重偏位,因此造成的返工损失、误工损失应由黄某承担。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争议较大,我决定先开一次庭查明事实,明确双方的争议焦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实质解纷的突破点。
说不清的“返工费用和误工费用”
“我承包的工程早在2022年就完成交付了,这都过去两年多还没结清尾款……”
“我给你代付的柴油款怎么说?我的返工损失、误工损失呢?把这些都算清楚了先。”
庭审上,周某承认拖欠黄某的工程款未付,但双方未就柴油款、返工费用和误工费用的抵扣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故周某拒绝支付工程款给黄某。同时,周某还向法院申请对返工费用进行鉴定。
见此情形,我提议就双方有争议的部分逐项来讨论。其中,黄某认可周某代付了柴油款91万余元并同意抵扣,但不认可返工费用和误工费用,理由是双方已进行结算,结算书上并未提及返工费用和误工费用。
“法官,因为工程款还没结清,我也还拖欠着手下农民工的工资,时间长了不行呀,希望法院尽快处理这个案件。”黄某道出心中担忧。
对此,乙公司则表示,因工程尚未整体验收合格,所以未向周某支付工程款,就周某拖欠黄某的部分亦无法当下代偿。
开完庭后,我总结出双方的争议焦点主要在返工费用和误工费用上,将工程款与柴油款互相抵扣后,未支付工程款实际为60万余元,周某有能力支付。现因本案诉讼,乙公司和周某的银行账户均被冻结,必然对正常经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而黄某提起诉讼也是为了拿到钱后支付工人工资,如果继续走鉴定程序然后判决,无疑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好处。
经过分析,我认为本案的最优解还是调解结案。
各让一步,促成和解
规划好调解思路,我首先联系到周某,明确告知本案拖欠工程款的证据事实都较为清晰,现阶段的证据无法证实存在返工损失和误工损失,以及具体的金额。
“如果继续走鉴定程序,不但要支付鉴定费,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银行账户长期被冻结也会影响正常生活。”一一分析后,我建议周某通过调解了结纠纷。此时,周某的态度也明显松动了,表示如果黄某能够补偿20万元返工损失和误工损失,他就同意签订调解协议。
有了周某这句话,此番调解就有了希望。我紧接着拨通了黄某的电话,黄某同意将柴油款与工程款进行抵扣,但仍不同意支付返工损失和误工损失。
“抵扣之后就60万余元,还要扣掉20万?那我还不够发工人工资呢,不行!”黄某态度坚决。
我再次联系周某,告知其黄某已同意抵扣柴油款,同时也劝说其体谅一下黄某还需支付手下农民工工资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再作出让步。考虑了一段时间后,周某来电称,如果黄某同意补偿10万元返工损失和误工损失,其可全额支付剩余工程款。
为促成双方和解,我又多次做黄某的思想工作:“如果接受周某的调解方案,不仅省时省力了结本案纠纷,还可以立即拿到工程款,不然还要等漫长的鉴定流程甚至二审流程……”最终,黄某同意了周某提出的调解方案。
2025年3月,我组织双方再次开庭。周某当庭履行义务,将工程款50万余元一次性付清给黄某,黄某也向法院出具解封申请书,申请解除对周某和乙公司的银行账户的冻结,双方正式了结本案纠纷。
“谢谢法官、谢谢法院,在中间给我们调了这么久,既解了‘法结’又解了‘心结’!这下我终于有钱给大家伙儿发工资了……”收到工程款后,黄某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法官手记
司法调解以法为纲、以情为脉,在刚柔并济中织就社会和谐的经纬。一纸调解书,既是纠纷的终点,亦是理解与信任的起点。本案通过精准把握争议焦点,灵活运用调解策略,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双方的矛盾,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实现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司法为民没有终点,唯有以“如我在诉”的共情,滴水穿石的韧劲,方能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优势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幸福增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撰文:巫雅柠 叶光遍 赖宝军 林杨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