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增持回购潮?东莞证券熊越:向市场传递明确的稳定信号

作者 叶永茵 2025-04-17 19:55

自4月2日美国开启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大挑战。东莞辖区上市企业迅速行动,通过增持回购、积极发声和亮出业绩等方式,展现了强大的应对能力和市场信心。未来,市场将如何发展?东莞的上市企业该如何抵御风险?为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熊越。

南方+:最近市场波动挺大的,东莞很多上市公司发布股票增持回购计划,你是如何看待此现象的?

熊越:近期市场,我们关注到国资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积极响应中央汇金行动,接连发布增持计划。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中国电科等国资央企平台通过旗下机构大幅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上市公司股票。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推出回购或控股股东增持计划。据iFind数据统计,上周(4月7日至4月11日)约有95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董事会议案或股东提议回购公告,另外有117家上市公司拟进行股东增持计划。其中,东莞多家上市公司也纷纷发布股票增持回购计划,积极回应管理层关于稳定资本市场的总基调。

我们认为,此次上市公司的密集回购、增持动作,是政策引导下的集体行动,对整个资本市场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中央汇金称将持续加大增持ETF规模和力度,并首次提出类“平准基金”定位;而央行也同步宣布,将通过再贷款向汇金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同时,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加大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从上市公司层面,国务院国资委表态将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随后多家央国企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增持公告,率先行动,而东莞上市公司也同步做出了回购增持计划,积极响应,加大资金流入,向市场传递明确的稳定信号。另一方面,国资央企及上市公司打出回购增持组合拳,形成回购增持潮,也反映出上市公司对当前自身公司估值的认可,对中长期企业内在增长动能以及未来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释放稳市强信号。

南方+:随着回购增持热潮的掀起,你是如何看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的?

熊越:今年以来,在改革深化以及政策引领下,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热潮持续升温,叠加制度改革深化与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的完善,为市场注入了稳定预期。从短期情绪修复到中长期结构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层次的积极特征。

一是市场信心修复与流动性支持形成合力。面对外部环境波动,政策端与市场主体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多家龙头企业通过大额回购传递估值信心,部分上市公司同步实施增持计划,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推出专项支持工具,为回购增持提供低成本资金保障,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资金支持”的闭环机制。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抑制非理性波动,更推动外资配置意愿回升,市场情绪逐步从防御性转向积极修复通道。

二是制度创新释放中长期发展动能。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突破体现于政策工具与制度设计的双重创新。定向流动性支持机制通过结构性引导,推动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监管部门提出的价值回报机制创新,将企业资本运作与股东利益更紧密绑定,部分企业已探索将回购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投入,形成市值管理与业绩增长的良性循环。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因此增强,为科技型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本定价能力协同进化。在应对外部挑战过程中,资本市场对产业变革的定价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回购增持的主力之一,反映出我国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实质性突破。头部企业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构建竞争壁垒,有效对冲贸易摩擦影响,这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资本市场估值体系改革形成共振。随着ESG投资框架的完善,市场对企业的技术壁垒、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资本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四是投资者结构优化培育长期价值生态。市场参与主体的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资本生态。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的突破,推动社保、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其投资周期显著延长,有效平抑市场短期波动。理财资金权益配置比例的提升,加速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的深度融合,使核心团队利益与企业长期价值深度绑定,推动市场从博弈逻辑转向价值创造逻辑。

展望后续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将在稳预期、调结构、促改革中实现螺旋式上升。短期看,政策效能释放与企业基本面改善的协同效应将逐步显现。中长期而言,制度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突破迭代与全球资本周期的共振,将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级跃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框架下,一个更具包容性、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资本市场,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南方+:东莞的上市企业多数是中小盘股,对于抵御市场风险你有哪些建议?

熊越:东莞的上市企业多数是中小盘股,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针对中小市值公司,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通过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这包括对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等宏观因素的认真分析,以便把握变化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变措施。

二是加强财务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来改进投资和财务决策。这包括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的研究,确保决策依据的经济信息全面且真实。

三是保持充盈的合同量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价格变动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减少库存风险。

四是增加和丰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及方式:在沟通交流上,丰富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会和渠道,通过接待现场调研、策略会、线上会、网上互动平台、投资者热线等多种渠道与资本市场保持畅通的信息传递,让投资者充分认知公司所处的行业、业务、财务等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在管理对象上,应当进一步拓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对象的范围,注重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分析师、评级机构的关系管理,满足其信息需求;在信披内容上,除基础的财务信息外,还要充分、准确、及时披露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前瞻性信息披露水平,加大对ESG事项的披露力度,以增强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感;在品牌管理上,还应当注重与资本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要加强与同行上市公司、潜在投资者、分析师、媒体等其他市场主体的双向沟通,主动了解资本市场最新观点,积极传递行业和公司长期价值,加大自身品牌的传播力度,提升公司资本形象。

南方+记者 叶永茵

编辑 冯文美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