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文胜:用专业诠释中医人的担当和情怀

作者 潘俊宇 2025-04-14 12:45

走进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医医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寻味前往,便看见许多瑶汉同胞在诊疗室及走廊,一位身着白衣,背影坚挺的青年医生正在患者间来回穿梭,为群众针灸、推拿、拔罐……他就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副院长文胜,一名近日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基层医者,他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与坚守,在瑶乡大地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2019年,东莞市塘厦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文胜来到乳源瑶乡开展帮扶工作,初到乳源,文胜医生就被这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小县城深深吸引,然而,当地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中医技术薄弱的现状却让他揪心不已。在帮扶过程中,文胜深刻感受到瑶乡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强烈渴望,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深深触动了他的医者仁心。与此同时,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举措,为像文胜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施展才华,为其提供人才公寓、开设名医工作室、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文胜医生感受到了当地求贤若渴的氛围,这一份沉甸甸的心意,让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发达地区的优厚待遇,2021年举家搬迁到乳源,从此与瑶乡结缘,扎根基层,为基层中医事业添砖加瓦。

来到乳源工作短短几年时间,文胜医生已然成为乳源中医医院的“流量担当”,许多人慕名而来,除了医术精湛,待人亲和的他更是赢得了乳源百姓的青睐,只要是他接诊过的病人无不对他赞不绝口,“看病找文医生”已经成为很多当地百姓寻医问药时的口头禅。回想起这段心路历程,文胜医生直言自己并不后悔:“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来乳源,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我。”

中医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文胜深知,传承中医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打开医疗服务新局面的关键钥匙。除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文胜也积极在实践中精进医术,他带领团队深入9个乡镇调研,针对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疾病,精准定位“中医疼痛诊疗”与“慢性病管理”两大方向,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短短9个月内,20项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县中医医院落地生根,其中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毫刃针松解术等 3 项技术更是填补了县域空白,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文胜不忘科研探索,独创 “三通疗法”(通经络、通气血、通情志),在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痛风急性发作等痛症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折磨。他曾参与《温阳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后,使千余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显著提升。此外,文胜还积极推动院内制剂室建设,目前已在乳源中医院成功配制多种剂型的中药(瑶药)制剂,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价廉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深化了瑶医药的实践与推广。

“一个人强了不算强,‘地方队’都强了才是真的强!”

作为中医院的副院长,也作为当地中医的“领头羊”,文胜知道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不仅要靠自身努力,更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以 “文胜名医工作室” 为平台,他不仅在中医院院内培养骨干团队,还面向基层卫生院开展为期三年的中医师承培训,通过出诊、临床带教、会诊、教学讲座等多种方式,精心培养基层中医骨干。此外,他还积极组织中医骨干们开展 “中医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 系列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累计举办52场,惠及群众1.3万人次,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其中《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课程还入选乳源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传承和弘扬瑶医药文化,文胜牵头建成了粤北首个瑶医瑶药馆,引进专业瑶医药人才,将“瑶药烫熨”“瑶药贴敷” 等6项特色技术纳入常规诊疗,累计服务群众6200人次。同时,他还建设了100平方米的瑶医药文化馆,设立标本展示区与特色诊疗区,收藏瑶医药标本104种,年接待参观学习者3000余人次,使之成为乳源中医药文化新地标,也让当地瑶医药工作者为之骄傲。

二十载从医生涯,文胜始终坚守初心,他用“一根银针治百病,满腔热血济苍生”的赤子情怀,在瑶乡大地书写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基层中医人的智慧与力量。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称号,正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与褒奖。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张思维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