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叮铃铃……正月初八清晨,李章平刚回到单位——开平市人民法院水口法庭,才打开手机,一个置顶的微信聊天群弹出这么一条语音。
5秒语音:新春的一声感谢
“法官,谢谢你,辛苦你们一直关注我们的案子,也这么快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刚上班的头一天,李章平之前调解过的一件案件,当事人发来了一条语音。点开这条5秒的语音,外放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同时,另一方也在群里专门表示了谢谢。
当事人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当事人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李章平握着保温杯的手顿了顿,嘴角微微上扬。低头看着这个以“粤0783民初XXX”命名的微信群,李章平再一次确认“被告已向原告转账”“原告提交撤诉申请书”等细节,最后才放心了下来。这个以案号命名的微信群,刚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冲突:两个异乡人的争执
故事要倒回2024年9月。原告陈某与被告赵某因行车问题发生纠纷。本来是一件小纠纷,没承想,却让两个外地打工者的人生轨迹猛烈碰撞。
争执过程中,赵某挥出拳头将陈某打伤;陈某因伤治疗产生相关费用,后双方就赔偿数额未能协商达成一致,原告陈某遂于2025年1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赵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
眼看着一纸诉状,二人即将对簿公堂,赵某与陈某的矛盾仿佛变得更难化解。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李章平仔细查看卷宗材料,认为该案事实清楚,双方矛盾争议不大,凭借着多年的办案经验,他敏锐察觉到双方有和解的可能性,便主动尝试电话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相关情况。
“法官,我现在人在外地,没办法赶回去开庭。”“我这儿网络不好,信号时断时续……”“还有什么办法处理这个案件?”腊月里,承办法官李章平的来电记录里,挤满了当事人焦灼的方言。
考虑到当事人均为外省来粤务工人员,且临近春节已经返乡,李章平便将案件定在了春节假期后开庭。
破冰:“隔空”远程调解
翻着正月初八的开庭排期表,李章平心里在想:既然双方矛盾争议不大,再加上在电话沟通中确认双方当事人都有强烈的调解意愿,能不能想个办法既方便又高效?
在送达诉讼材料过程中,当事人均向法庭工作人员反映自身行程与开庭日期存在冲突的情况,也表示对网上开庭的流程存在操作困难。
看着双方在微信上给自己的消息,李章平心想,不如就在线上拉个群调解吧。
当然,这不是李章平拍脑门决定的事。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微信群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当事人冷静、理性的表达空间,加上法官适时的共情和中立的表达,矛盾纠纷往往更容易解决。对于这个案子的调处,李章平又多了一份信心。
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李章平趁热打铁,组建微信群。群主李章平把当事人拉进群里、审判团队的成员也陆续进群,云端调解室组建完成,开始进行“隔空”远程调解。
群聊中,审判团队首先确认了各方身份信息,确定接下来的文字表述系本人的意愿,继而进行了证据质证、事实固定、意见交换。
其后法官耐心引导双方合理表达诉求,希望双方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并向被告强调了履行注意事项,提醒被告履行应尽的义务。在法官多次的沟通和释法说理下,双方针对赔偿金额进行协商,降低原先所要求的赔偿金额。
微信群协商。受访者供图
微信群协商。受访者供图
“原被告双方是否同意达成和解协议?”年后,李章平在微信群上发了这样一条信息。鉴于被告已筹措好资金,双方也同意以撤诉的方式化解矛盾,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被告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履行了义务,原告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书。至此,案结事了,双方隔空“握手言和”。
灯火:24小时在线的“解纷驿站”
如今,在李章平的微信置顶栏里,“粤0783民初XXX”群已沉寂良久,但下方其他的微信群仍在跳动。近四年年均450件的办案量,让这位扎根基层15年的法官养成了一个习惯:他每天都尽量腾出时间通过微信群聊与当事人反复沟通,始终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用群众最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审判工作。
李章平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李章平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以前下乡调解磨破鞋底,现在‘云调解’熬红眼睛。”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枫桥经验”宣传栏笑道。对于一些有需要的案件,李章平会将办案团队、双方当事人拉入群,在群里开展证据交换、谈话、调解、选定鉴定机构等工作。
档案柜里342份贴着“调撤”标签的卷宗,一次次的指尖点触,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了,也一次次消融了当事人之间的隔阂。每一个案件群聊中彰显出一名人民法官的努力和用心,传递着司法为民的温度和力度。
记者手记:
当法徽遇上光标,当法槌的敲击声混入微信提示音,这场“云端调解”不仅打破了时空壁垒,更重构了司法调解的情感维度。在李章平办案群里,严肃的法条与温热的烟火气在方寸屏幕间交融:原告上传的诊断书照片可能带着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道,被告发来的语音条里或许裹挟着工地搅拌机的轰鸣。这种“指尖上的正义”,正以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意——技术终会迭代,但穿透屏幕的温度永远不会过时。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周伟鹏 李彩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